《臨證指南醫案》卷三 汗

(二一)脈細自汗。下體怯冷。衛陽式微使然。(衛陽虛)

(三錢) 熟附子(七分) 熟於術(一錢半) 炙草(五分) 煨姜(一錢) 南棗(三錢)

(三六)脈微汗淋。右脅高突而 。色痿足冷。不食易饑。食入即飽。此陽氣大傷。衛不擁護。法當封固。

人參 黃 制川附子 熟於術

(五八)肉 筋惕。心悸汗出。頭痛愈。畏風怕冷。陽虛失護。用真武湯。

勞傷。陽虛汗洩。

(三錢) 白朮(二錢) 防風(六分) 炙草(五分)

(氏)勞力怫怒。心背皆熱。汗出。往時每以和陽治厥陰肝臟得效。今年春夏。經行病發。且食納頓減。褚氏謂獨陰無陽。須推異治。通補既臻小效。不必見熱投涼。用鎮其陽以理虛。

人參 半夏 茯苓 炙草 牡蠣 小麥 南棗

(五六)脈弦大。身熱。時作汗出。良由勞傷營衛所致。

經雲勞者溫之。(營衛虛)

嫩黃 (三錢) 當歸(一錢半) 桂枝木(一錢) 白芍(一錢半) 炙草(五分) 煨姜(一錢) 南棗(三錢)

(二一) 脈細弱。自汗體冷。形神疲瘁。知饑少納。肢節酸楚。病在營衛。當以甘溫。

生黃 桂枝木 白芍 炙草 煨姜 南棗

汗出寒凜。真氣發洩。痰動風生。用辛甘化風法。

生黃 桂枝 炙草 茯苓 防風根 煨姜 南棗

(四三)案牘積勞。神困食減。五心汗出。非因實熱。乃火與元氣。勢不兩立。氣洩為熱為汗。當治在無形。以實火宜清。虛熱宜補耳。(勞傷心神)議用生脈四君子湯。

茹素惡腥。陽明胃弱。致厥陰來乘。當丑時 然汗出。少寐多夢。(胃陰虛)

人參 龍骨 茯神 棗仁 炒白芍 炙草煎藥吞送蒸熟五味子三十粒。

又 鎮攝汗止。火升咳嗽。仍屬陰虛難得充復。育陰滋液為治。

熟地炭 人參 炒麥冬 五味 炒萸肉 川斛 茯神 女貞子 接服瓊玉膏方。

經雲。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又雲。陽加於陰。謂之汗。由是推之。是陽熱加於陰。津散於外而為汗也。夫心為主陽之髒。凡五臟六腑表裡之陽。皆心主之。以行其變化。故隨其陽氣所在之處。而氣化為津。亦隨其火擾所在之處。

而津洩為汗。然有自汗盜汗之別焉。夫汗本乎陰。乃人身之津液所化也。

經雲。汗者。心之液。又雲腎主五液。故凡汗症。未有不由心腎虛而得之者。心之陽虛。不能衛外而為固。則外傷而自汗。不分寤寐。不因勞動。不因發散。溱溱然自出。由陰蒸於陽分也。腎之陰虛。不能內營而退藏。則內傷而盜汗。盜汗者。即內經所云寢汗也。睡熟則出。醒則漸收。由陽蒸於陰分也。故陽虛自汗。治宜補氣以衛外。陰虛盜汗。治當補陰以營內。如氣虛表弱。自汗不止者。仲景有黃建中湯。先賢有玉屏風散。如陰虛有火盜汗發熱者。先賢有當歸六黃湯柏子仁丸。如勞傷心神。氣熱汗洩者。先生用生脈四君子湯。如營衛虛而汗出者。宗仲景黃 建中湯。及辛甘化風法。如衛陽虛而汗出者。用玉屏風散。 附湯真武湯。及甘麥大棗湯。鎮陽理陰方法。按症施治。一絲不亂。謂之明醫也。夫復奚愧。(鄒滋九)

徐評 汗出總由於心火不寧。屬熱者多。屬寒者少。今諸方皆用補陽治法。乃一偏之見。皆由不知汗出之液在何經也。誤人多矣。亡陽之汗。乃陽氣飛越。下焦空虛。此乃危急之症。非參附不能回陽。與自盜等大不相同。醫者全然不知。並為一病。貽誤無窮。深為可笑。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