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屑病是一種生活方式病,是綜合因素累積而致的,故需要綜合治療;使用藥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非藥物治療中,最重要的手段是溫和、連續、持久的運動。
廣汗法對銀屑病患者出汗的要求是:夏天不要多,冬天不能無;出汗要符合「正汗三要素」: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出現紅、癢、新、小、煩的「將汗」現象是疾病在向治癒邁進。只要皮損處能夠得汗,皮損就會消失。
如果把遺傳物質當做「種子」,把人體的狀態當做「土壤」的話,會發現「種子」並不決定發病,種子發芽與否主要取決於土壤的狀態。把人體的「土壤」一直調整在「正汗」狀態,則不必擔心遺傳的「種子」會發芽,也不必擔心愈後復發。
筆者從多年治療銀屑病的實踐中得出一個結論:銀屑病皮損處不會出汗,出汗的地方不會得銀屑病。基於這個結論,便有了廣汗法治療銀屑病的理論探討和和實踐摸索。這個方法在推廣中發現有不少地方容易引起歧義,以下即是對一些基本問題的辨析。
以「汗」為目的的治法皆可用
何謂廣汗法?簡單講,就是讓不「會」出汗的患者出汗,恢復正常的出汗狀態,並保持。而出汗,筆者認為需要符合「正汗三要素」——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遍身是範圍要求,是核心,是目標;一時許是時間要求,是保障; 微似有汗是量的要求,是基礎。
對於銀屑病患者來講,皮損處能夠得汗皮損就消失了,「遍身」得汗銀屑病就獲得了臨床治癒,一直保持「正汗」的狀態就不會再犯,即「根治」。廣汗法的提出讓銀屑病治療的思路變得更寬。
綜合治療,不止於藥
銀屑病是一種公認的生活方式病,是綜合因素累積而致的,故需要綜合治療。趙紹琴教授曾說過「汗法即通過各種治療方法,包括藥物、針灸、推拿、飲食及運動療法,達到汗出邪去的目的」。筆者將之引申為「任何形式的治療、有意無意地達到汗出的目的,都可以得到汗出而解的結果。」這就是綜合治療的含義,筆者將之總結為「大四療」、「小四療」和「四多」。「大四療」即天療、地療、醫療、自療;「小四療」指心療、笑療、動療(多親近陽光,多做戶外運動以蓄積陽氣)、靜療(晚上11點以前入睡,保持心態的穩定、不浮躁以通達陽氣);「四多」為多曬、多動、多穿、多吃辛味溫熱食物。
綜合治療中,醫生使用藥物只是其職責的一部分。非藥物治療可以調動自身正氣,截斷病的來路,其首要任務是:對於患者的生活習慣及其生存狀態作出分析,引導患者自己得出「病從哪裡來」,從而「使病人知之而不敢再犯」。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二者缺一不可,單靠其中任何一種治癒或者維持現狀的想法都是不現實的。
運動求汗「度」的把握
非藥物治療中最重要的手段是運動。運動的原則是《內經》中講的「微動四極」,即只有溫和、連續、持久的運動才是我們提倡的。推薦的運動項目有原地跑、快走、太極拳、下蹲、腹式呼吸等,其要點是「低強度、長時間運動,一滴汗、出遍全身」。以原地跑為例:當以某一速度跑至身上一些部位微熱「將汗」的時候,應立即降低運動強度,讓要出汗的地方停止加熱,不要讓汗發出來。只有這樣才能把熱蓄積起來,讓不容易出汗的地方變熱、出汗。
運動療法的核心在於:以不斷變化的運動強度將容易出汗的地方控制在「將汗」狀態,讓含在體內的熱反覆衝擊那些不容易出汗的區域,使之不斷被「融解」。今年8月,一位銀屑病病史18年的27歲女患者,在沒有服藥的情況下,每日運動2小時以上,全身皮損均明顯變薄。在此基礎上,僅服用中藥1月餘,已取得自覺症狀消失,皮損減退近半的效果。
「將汗」的表現形式
《傷寒論》中柴胡桂枝幹薑湯方後注云:「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這裡煩為汗解之先兆,出現並不是壞現象,它預示疾病將要「汗出而解」。在銀屑病的治療中,識別這些先兆是很重要的,認識它們,並且訴之於前,可以免除患者出現這些先兆後的疑慮。筆者將常見的「將汗」現象總結為五個字:紅、癢、新、小、煩。
紅是皮損基底顏色變紅,在慢性病程中這是由陰轉陽的佳兆,是氣血充盈的好現象。肥厚、色暗、鱗屑多的陰證皮損是無法直接得汗的,變紅是得汗的前提,是「將汗」的佳兆。
癢意味著氣血由不通將轉通,常見於整體狀態由陰轉陽的進程中,當為佳象。但是氣血由通向不通轉變的中間過程也可能出現癢,所以對於症狀的判斷還需要立足整體。癢在患者身上還有其他的表達形式,如「身上一發熱就扎」,這時應該保暖、加熱、促汗出,千萬不可脫衣趨冷止癢。
新和小,指一些新的皮損出現,其特徵是皮損小而散。大片肥厚的陰證皮損在變薄或者面積縮小的同時,出現一些散在的、小的新皮損,是邪氣的出路由聚變散、由不通漸通的好現象。
煩指火象,指病情由陰轉陽過程中出現的、暫時的「上火」現象,如牙痛、起「火疙瘩」、咽腫等。
治療過程中出現「將汗」五佳兆,是病情由裡向外變,由緩向急變,由陰向陽變,由難治向易治變。「將汗」五佳兆簡單說就是朝容易出汗的方向變,從表面上看似乎是「症狀在加重」,其實是疾病在向治癒邁進。治療中出現某些症狀需要理性思考,而不應盲目視為加重。當然作為醫者應該盡量減少表面上看來不利的情況發生,這樣做可以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
不求汗多,但求「遍身」
廣汗法強調的是恢復正常的出汗,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多汗」。「汗出障礙」有四種表現形式:不出汗、汗多、汗出不均勻、汗出不解。
汗多屬於「汗出障礙」,原因有二:一是汗多通常是容易出汗的地方汗多,汗源減少,導致不容易出汗的地方出汗更難,難以達到遍身汗出;二是汗多會出現「寅吃卯糧」的局面,現在汗多,以後出汗就更難,難以達到持續的汗出。
但有一種情況下短時的汗多是允許的,即對於一部分年齡較輕、體質較好、生機旺盛的患者,應「汗出徹身」;拘泥於「微似汗」會延誤治療時機,促其傳變。
四季汗出要有穩態
有學者認為醫學應該是「穩態醫學」,將恢復和保持人體的穩態做為醫學的主要功能,人體的體溫在外界的變化中保持著「穩態」,出汗也應該有其「穩態」,而不是有些人認為的冬天不該出汗。
臨床上筆者借鑒這一理論,對銀屑病患者出汗的要求是:夏天不要多,冬天不能無,關鍵在遍身。結果獲得了良好的療效。
從「汗」看療效和復發
廣汗法讓患者認識到療效要從「汗」看,而不是從皮損的消失與否看。如果出汗已經「遍身」,雖然身上還有少許皮損,也可以停藥自療;而皮損消失了,但是出汗還沒有達到「遍身」,卻仍需積極治療。把治療的目標由皮損轉為「出汗狀態」,等於繞過了表象,直接關注皮膚的功能狀態,或者說是身體的整體狀態。
很多人把銀屑病復發的原因歸於季節的變化,卻忽視了體質變化的累積。筆者認為「體質學說」的本質就是邪氣的積累,即「伏邪」——體質是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的,量變的時候沒有外在表現,不發病的邪氣累積會導致質變,體質的質變就是「伏邪」的本質。體質不斷地變好,就等於在潛在地治病,而體質不斷地變壞,等於在潛在地致病。內因是發病的根本原因,體質的變化、伏邪的積累,是偶然的、漸進的,這是被人常常忽略的,正是這種忽略造成了疾病發生的必然。如果使用廣汗法治癒的患者愈後漸漸疏忽了「正汗」的要求,積累到一定階段,必然會導致疾病的復發。
有人認為銀屑病復發與否要看遺傳物質,只要遺傳物質存在,就有復發的可能。如果把遺傳物質當做「種子」,把人體的狀態當做「土壤」的話,會發現「種子」並不決定發病,種子發芽與否主要取決於土壤的狀態。把人體的「土壤」一直調整在「正汗」狀態,則不必擔心遺傳的「種子」會發芽,也不必擔心愈後復發。
「種子」在土壤的某種狀態下發過芽,在改變了土壤狀態後可以不再發芽,大量的銀屑病患者治癒後不再復發的事實可以為證。(張英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