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風為百病之長

「風為百病之長」源自《黃帝內經》,《素問·風論》曰:「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生他病也。」王冰注曰:「長,先也,先百病而有也。」《素問·骨空論》亦曰:「風者,百病之始也。」外感六淫,風淫為始,風邪為外感疾病初起的主要邪氣。印會河主編的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醫基礎理論》釋為:「風邪為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濕、燥、熱諸邪多依附於風而侵犯人體,如外感風寒、風熱、風濕等,所以風邪常為外邪致病的先導。」諸家對於「風為百病之長」的認識概括起來主要為風邪為外感六淫之首;風邪為外邪致病的先導;風邪常與他邪兼夾為患;風邪所致病證變化多端。這些認識的共同之處在於認為「風為百病之長」中的「風」指的是外感六淫之風邪。認為此種觀點似有不妥之處,「百病」應當包括一切外感與內傷雜病,《內經》既然明言「風為百病之長」,那麼「風」也理應為「外感病之長」和「內傷雜病之長」,如此「風」就不應該單指外感六淫之風邪,還應包括內風。「外風為外感病之長」「內風為內傷雜病之長」合而言之即「風為百病之長」。

外風為外感病之長

外風主要指外感六淫之風邪,是由四時氣候變化失常,風氣太過或者不及而成。風本為春季之主氣,但四時皆可見之,四時風氣太過或者不及,或者非其時而有其氣,皆可侵入機體而成外感病證。外風致病極為廣泛,外可傷及肌表經絡,內可損及腸腑筋節,臨床常見以下病證。

風邪襲表 肌表為人體一身之藩籬,風邪入侵,首犯肌表,導致衛氣失和,玄府啟閉失常,營衛失調。若單純風邪為患,可見汗出惡風,鼻鳴乾嘔等症,方選桂枝湯,解肌祛風,調和營衛;若兼夾寒邪,則可見惡寒無汗,肢節疼痛等症,方選麻黃湯,發汗解表,祛風散寒;若兼夾熱邪,則可見微惡風寒,咳嗽,身熱不甚等症,宜用桑菊飲,辛涼祛風解表;若兼夾濕邪,則常見惡寒發熱,肢體酸痛等症,宜用九味羌活湯,發汗散風祛濕。

風邪犯肺 風邪入裡,侵襲肺系,肺氣失宣,咽喉鼻竅不利。若風寒偏甚,常見惡寒發熱無汗,咳嗽痰稀,鼻塞流涕等症,可用止嗽散,疏風宣肺,化痰止咳;若風熱偏甚,可見發熱,微惡風寒,咳嗽咽痛等症,方用銀翹散,疏風透表,清熱解毒;若風燥偏甚,可依據燥邪的溫涼之性,分別選用桑杏湯或杏蘇散,疏風潤燥。

風客肌腠 風邪侵襲肌腠,邪氣與衛氣搏擊於膚表,則可見到風疹,癮疹,時發時止,皮膚瘙癢,或者斑疹呈點片狀、團塊狀,甚者可見濕疹等症,方用《外科正宗》之消風散,疏風養血,清熱除濕。

風邪中絡 正氣不足,經絡空虛,風邪乘虛入中經絡、肌膚,經氣阻滯,筋脈肌膚失養,則常見口眼歪斜,舌強不能言語,手足不能運動,肌膚麻木,時有惡寒發熱等症,方取大秦艽湯,祛風清熱,養血活血治之。

風勝行痺 風邪與寒、濕或熱邪相合,侵襲筋骨關節,痺阻經絡氣血,故可見到肢體關節遊走性疼痛,屈伸不利,活動受限等症,可以選用防風湯或蠲痺湯,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風水相搏 風邪襲表,肺氣閉塞,宣降失常,通調水道失職,水液不能下歸腎與膀胱氣化而出,聚於頭面四肢,所以可見眼瞼浮腫,甚則四肢全身皆腫,惡寒發熱,肢節酸楚,小便不利等症,治宜《金匱要略》越婢加術湯,疏風清熱,宣肺行水。

風竄腸腑 素體濕熱之人,外感風邪,與濕熱相混,壅遏大腸,損傷陰絡,陰絡傷則血內溢,故而臨床可見「腸風」,便前出血,色鮮勢急等症,可以選用槐花散或槐角丸,疏風理氣,清腸止血。

內風為內傷雜病之長

內風與外風不同,它不屬於六淫的範疇。內風的含義有二:一是內風即風氣內動,屬於「內生五邪」,是病機概念,主要指體內臟腑陰陽氣血失調,陽氣亢逆變動的病理狀態。通常包括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風動、血虛生風四種。此外瘀血痰濁等病理產物積聚日久,亦可阻滯氣機,導致陽氣運行不暢,亢逆變動而生內風。二是指具體病證的名稱。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言「內風乃身中陽氣之變動」,人身之中,五臟六腑皆有陽氣生化運行不息,五臟六腑之陽氣亢逆變動皆能化生內風,故而《素問·風論》有心風、肝風、脾風、肺風、腎風、胃風等病名的記載。

肝陽化風 肝腎陰虧,水不涵木,浮陽不潛,肝陽上亢,甚則陽亢化風,風動而氣血逆亂,故臨床可見頭目眩暈,肢麻震顫,甚者突然昏僕,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治宜鎮肝熄風湯,滋陰潛陽。

熱極生風 外感溫熱病邪,邪熱熾盛,煎灼津液,傷及營血,燔灼肝經,常可見到高熱,神昏躁擾,手足抽搐,發為驚厥等症,可用羚角鉤籐湯,涼肝熄風,增液舒筋。

陰虛風動 邪熱久耗,真陰漸虧,筋脈失於濡養,虛風內起,而見手足蠕動,神倦脈弱,形體消瘦,五心煩熱,顴紅盜汗等症,方選大定風珠或者復脈湯,滋陰熄風。

血虛生風 久病血虛,或者急、慢性失血,營血虧虛,筋脈失養,血絡不榮,常見眩暈面白,肢體麻木不仁,筋肉跳動,甚則手足拘攣不伸,皮膚瘙癢,爪甲不榮等症,治取四物湯,養血祛風。

血瘀、痰濁生風 血瘀生風,痰濁生風臨床提得比較少,但是確實存在。王清任《醫林改錯》言:「中風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氣虛血瘀而成」其言血瘀而致中風,楊仁齋指出「瘀滯不行,皆能眩暈」血瘀亦可導致眩暈,此外朱丹溪有言「無痰不作眩」,而中風,眩暈皆為內風之象,此處內風乃為血瘀、痰濁久積而化。臨床上應該根據具體病證遣方選藥,如血瘀生風可用血府逐瘀湯化裁,痰濁生風可用溫膽湯加減,隨證施治。

五臟六腑風病 五臟六腑風病主要見於《素問·風論》,另外也散見於《素問·評熱病論》、《素問·大奇論》等篇中。《內經》雖然沒有給出每種風病的具體治療方藥,但是卻將每個風病的具體症狀詳盡記載,如論及脾風的症狀為「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欲食,診在鼻上,其色黃」,此症與《傷寒論》中太陰中風病所述之症極為相似,可以應用桂枝湯治療,其他臟腑風病皆可變通而治。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