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思維」的功與過 (上)

「像思維」是中醫學重要的原創思維方法,在形成並豐富中醫藥學理論、構建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在中醫學術備受關注。但正如其他任何一種科學方法一樣,也存在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像思維」對中醫學理論的發展亦是有功有過,正確理解並評價這一方法的科學價值對研究中醫學理論至關重要。「像思維」即取象比類思維方式,取象比類思維方式與現代科學方法論中的類比思維相似。類比與歸納、演繹、分析、綜合、假說、想像等邏輯思維方法共同構成自然科學研究的主體方法。相比而言,西方自然科學研究中更多使用了歸納、演繹的邏輯推理方式,而「像思維」的思維方法,則在中國古代自然和社會科學研究中有更廣泛的應用。

  「像思維」的涵義

最早提出「像思維」思維方式的文獻是《周易》。《易傳·系辭下》記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紋,與天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提到觀天地之象,以及近取身之象,遠取物之象作八卦,以比擬萬物情狀之義,表達了取象比類的基本含義,是對「像思維」的最早描述。在《素問·五臟生成篇》記載的「五臟之象,可以類推」,提及「像思維」在醫學上的應用。

「像」在《周易》中有三個層面的涵義,一指現象或徵象,《易傳·系辭上》之「見乃謂之象」,「見象著名莫大乎日月」,以及《周易·小過·彖》曰「有飛鳥之象也」,均指現象;而《易傳·系辭下》之「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則均指徵象。這是「像」的最表淺和最簡單的涵義;二指從自然現象中抽提出的事物的共同屬性和徵象,即事物的「共象」,亦被稱之為「意象」。《易傳·系辭下》亦云:「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即用「像」表達、形容天下萬物神隱微妙的規律,具體是指《周易》之卦象。三是指模擬自然現象的認識或行為方法。如《易傳·系辭上》之「天生神物,聖人執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像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裡的「像」,同於「效」之傚法,「則」之遵循之意,均為認識或行為的方法。關於「類」,《說文解字》釋為「種類相似,惟犬為甚」,指種屬相似之意;《爾雅·釋詁》曰:「類,像也」,像,亦相似。即「類」是指種屬、性質相同或相似的事物。

基於「像」的涵義的不同,「像思維」的思維方法的具體應用也表現為幾種不同的方式,一是根據事物的現象,推演、認識、比附未知事物現象的過程,即所謂從特殊到特殊的類比推理方式;二是根據從現象中抽提出來的「共象」或「意象」來推演具體未知事物現象的過程,即從一般到特殊的推理過程;三是根據事物現象、徵象、屬性的相同或類似,對事物進行歸類的認識方法。

  「像思維」之功——取象比類在醫學理論中的廣泛應用

1、以個像到個像的推理方式

個像到個像的推理方式,是從事物的現象,推演、類比其他未知事物現象的過程,在科學方法論中屬於類比推理從「特殊到特殊」的類推方法。《素問·示從容論》稱之為「援物比類」,《易傳·系辭上》之「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是這種推理方式的最初描述。《內經》中存在大量以「援物比類」的方法認識人體生命規律的內容,其類比之「像」有天象、地象、氣候象、生物象、顏色象、社會像、生活經驗象等等。這一方法的應用是以天地之象為主體,即《易傳·系辭上》所謂「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如《素問·生氣通天論》借助於自然界中太陽的作用,推演、認識人體陽氣的作用與重要性;《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以天地雲雨之氣的轉化,提煉出人體水液代謝的規律,言「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素問·五臟別論》以天地的動與靜,比擬認識人體臟腑的不同功能狀態,認為五臟「藏精氣而不瀉」,六腑「傳化物而不藏」;《素問·八正神明論》以日月的盈虧,比擬、認識人體氣血的虛實,並據此決定採用的補瀉治療方法等等。

其次是基於大量自然事物表現的徵象,類推人體生理、病理規律,如《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根據自然氣象的不同特徵,推演出人體感受外邪的病理變化規律為「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靈樞·五變》用匠人以刀斧砍削木材作比類,說明「一時遇風,同時得病,其病各異」的發病機理;《素問·離合真邪論》以自然界河流在不同季節、氣溫下的變化,推演人體經脈氣血對氣溫的反應等等。再次是基於社會現象進行的類推,如《素問·靈蘭秘典論》以古代君主體制下的行政官職的組成與職責,類比推演構維持人體生命的十二臟腑的功能;《靈樞·逆順》以兵法之道,提出人體疾病的治療原則;《素問·至真要大論》以君主體制的構成,確定的治病組方的原則,「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等等,均是取象比類思維方式從一種現象到另外一種現象的推演與模擬。

「像思維」思維方法對中藥學理論亦有巨大貢獻,古人採用這一方法認識藥性與藥效,總結出了豐富、有趣又便於記憶的藥物學理論。如核桃仁形同大腦,故有補腦之用;女貞子形同腎臟,故有補腎的作用;桑螵蛸以產卵多為其特點,即可用之治療不育不孕證;蟲類性善爬行故能活血化瘀等等。並總結出植物類藥「皮以治皮,節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蔓籐舒筋脈,枝條達四肢」,動物類藥「髒以補髒」等多種理論。其推理基礎是,事物在外在徵象上的相似或相同,意味著其在性質上的相近或相同,因此,在人體某些部位發生疾病時,我們可以借助自然界植物或動物的相應部位進行功效的加強或補充。

2、以「意象」到個像的推理方式

所謂「意象」又稱為「共象」,是指經過長期的實踐觀察,總結出的蘊含在很多事物現象之中的共有徵象,並以文字、圖像、符號等形式表達出來,如陰陽、五行、八卦、河圖、洛書、太極等。由於「意象」表達事物的共性或內在抽像涵義,因此,從理論上言,更接近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其推演的結論就有更強的必然性。

目前有學者提出的「模型思維」,即是從「共象」到個像的比類推演方式。中國古代哲學產生了很多思維模型,如陰陽二維模型、五行模型、八卦模型、干支模型以及以河圖、洛書為代表的象數思維模型等等,這些模型在《內經》中均有廣泛的應用。「陰陽應像」,即是將陰陽作為事物的共性或模型推演人體生命及自然現象的過程,馬蒔所說:「以天地之陰陽,萬物之陰陽,合於人身之陰陽,其象相應。」陰陽理論在發展過程中,又分化出太少陰陽、三陰三陽,這些陰陽概念,均以模型的方式,被《內經》應用於時令、六氣、人體胸腹、肢體、臟腑、經脈等屬性的認識與規範。五行應用於人體,則是以五行的屬性推演五臟的功能,《素問·五臟生成篇》言「五臟之象,可以類推」,王冰註:「像,謂氣象也。言五臟雖隱而不見,然其氣象性用,猶可以物類推之,何者?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靜,肺象金而剛決,腎像水而潤下。如是皆大舉宗兆,其中隨事變化,像法傍通者,可以同類而推之爾。」在《素問·六節藏象論》將腎稱之為「主蟄,封藏之本」,脾胃稱之為「倉廩之本」,均是以五行推演認識五臟功能的結果。

3、以類比思維建構醫學體系

取象比類思維方法對《黃帝內經》理論另一重要貢獻,是構建了《內經》的醫學理論體系。陰陽五行本屬於自然哲學的範疇,但其產生之後就逐步被成為古代自然與社會科學方法論的重要內容。《內經》醫學體系的建構方法,是以陰陽五行模型比擬、認識、規範與整合人體與自然界的方方面面,依照性質、功能、現象的相似或存在聯繫的法則,將各種事物整合在陰陽五行系統之中。其建構依據的基本認識論方法,即是取象比類的思維方法。賴欣巴哈說「分類是科學研究的第一步」,分類研究同樣也是中國古代科學研究早期使用極為廣泛的方法。

使用歸類法構建醫學體系的前提,是由於屬性相似的事物具有相通或相應性,如《周易·乾卦·文言傳》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易傳·系辭上》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因此,把屬性相似、徵象相似的事物,按照陰陽、五行的性質分別歸入相關門類,就形成了《內經》醫學體系的整體結構系統。《素問·金匱真言論》曰:「帝曰:五藏應四時,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類火……;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溪,其味鹹,其類水。」將自然界之青色、酸味,人體之肝臟、驚駭、目竅均歸入木類。依次類推,分別歸入火類、土類、金類、水類,並認為同類事物之間可以相通應、相助益、相關聯;不同類的事物,按照五行的生剋關係相互促進和制約,從而構成了「四時五臟陰陽」的結構系統,成為《內經》醫學體系的基本構架。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