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氣歸腎法治頑固性口腔潰瘍

清代鄭壽全在《醫理真傳》中對封髓丹、潛陽丹的方義及應用均有巧妙的發揮,認為二方均有納氣歸腎、引火歸元之法。前方由黃柏、沙仁、甘草三味藥組成,側重於瀉。後方由沙仁、附子、龜板、甘草四味藥物組成,側重於補。筆者以二者相配,治療頑固性口腔潰瘍,效果滿意,現介紹如下。

楊某,女,68歲,因「口舌生瘡伴疼痛反覆發作4年餘」於2012年2月26日就診,患者4年前出現口瘡,內服中西藥治療時有好轉,近2年加重,請中西醫診治,效果不顯。

症見:口舌疼痛,煩躁易怒,怕食冷飲熱辣等刺激,咽干夜間尤甚,多飲而渴,夜間時有乾咳,大便質稀無臭穢及黏膩,小便可,納差,眠差多夢,無汗出及乏力,查見上顎及舌面多處潰破,色不紅,略白。形體適中,面色萎黃,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左關略弦。

辨證:腎陽虧虛、虛火上炎。

方藥:黃柏30克,砂仁15克,生甘草30克,制附子15克,生白芍25克,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生白朮25克,地榆炭10克,白及10克,連翹3克。6劑,水煎服,每日1劑。

4月2日回訪,病癒,未見復發,飲食睡眠明顯改善,體重增加。

按:內經云:諸痛瘡瘍皆屬於火。此為虛火上炎,「舌為心之苗」,虛火燒灼口舌故為瘡。本方仿鄭欽安潛陽丹方意,鄭氏謂此方「納氣歸腎之法也」。鄭氏指出,「陽旺始能震納群陰,陰氣始得下降,陽氣始得潛藏」。

黃柏為足少陰腎經藥,其味性苦寒能堅陰,又能除熱,故古人有「治口瘡如神」的說法,筆者認為黃柏能清熱堅陰,配伍附子、砂仁而不至敗胃伐陽。

砂仁辛溫,能宣中宮一切陰邪,又能納氣歸腎,引五臟六腑之精歸藏於腎;附子辛熱,能補坎中真陽,真陽為君火之種,補真火即是壯君火也;芍葯與甘草配伍即芍葯甘草湯,清代唐容川將其易名甲己化土湯,取芍葯酸屬甲木,甘草甘緩屬己土,「甲己化土」之意,使肝木條達,脾土運轉,以供養四方,脾土運轉則能生長肌肉;白朮氣溫味甘,善利水氣,古人謂其「長肌肉」、「治皮毛間風」。《湯液本草》謂其「在氣主氣,在血主血」。筆者認為,口腔平日多為水濕浸漬,患者多飲而渴,水液運行失常,用白朮能健脾胃、利水濕、調水道而使氣血不為水濕所阻,正氣得復。用龍骨、牡蠣代替龜板潛陽入陰,又能重鎮安神;地榆炭、白及涼血、止血、斂瘡生肌。「瘡家聖藥」連翹清熱斂瘡。

諸藥共用,方能發揮潛補真火、引火歸元、清熱斂瘡的作用,久患之口腔潰瘍乃愈。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