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文釋溫病毒瘀

溫(瘟)病是中醫臨床常見的急症,對於溫病的認識,自古就認為與毒邪相關,治療多用清熱解毒之品。二版教材《溫病學講義》承傳統,提出了「風熱病毒」、「暑熱病毒」「、濕熱病毒」、「燥熱病毒」,但自三版教材起將「病毒」易為「溫熱病邪」。國醫大師張學文認為這不利於繼承與發展中醫學術,他在對中醫經典和歷代醫家治療溫病的經驗的系統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對溫病研究50餘年的臨床經驗,提出了溫病「毒瘀」學說。

溫病之「毒瘀」

溫病之毒

張學文認為毒涵義最廣泛,從病因而言,凡對機體有嚴重損害的致病因素皆是毒,《黃帝內經》有「寒毒」、「熱毒」、「濕毒」、「燥毒」和治病要「去毒」之說。從病證而言,凡發病迅速、猛峻、危及生命的疾病皆是毒病。溫(瘟)病發病迅猛,常見高熱、瘀斑,危及生命,當屬毒病,故自古有寒毒內伏為溫(瘟)病之說。

張學文認為溫病之毒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自然界存在的特殊的溫毒病邪,古代醫家稱為癘氣、雜氣,其致病特徵為突然發生,初起症狀明顯,常高熱以及衛氣同病,傳染性強,「某氣專入某臟腑某經絡,專發為某病」(《瘟疫論》),臨床表現基本一致;二是風、寒、濕、熱、暑、燥六淫偏盛或內伏,壅滯內結化毒,所謂「毒者,邪氣蘊結不解之謂」(《金匱要略心典》),致病多有潛伏期、前驅期和外感症狀;三是邪毒損傷臟腑氣血津液,導致氣血敗壞、痰濁內生而釀毒。

溫病之瘀

氣血是機體生命活動的內在本質,張學文認為各種致病因素皆可導致氣血運行失常,瘀血可見於衛氣營血的各個病變過程之中,不為營血分所獨有,只是瘀像有輕重緩急以及隱顯不同而已,當細心辨治為是。

溫病早期,邪在衛氣分,主要是邪毒外束,郁阻氣機,衛氣失宣,邪盛表實,蘊而生熱化毒,鬱熱不得宣洩,與血脈相搏,損傷經脈。寒則凝澀血脈,濕則黏滯血脈,暑熱則煎熬血脈,毒則搏血損脈,燥則津傷血枯,風則擾脈亂血,均可導致氣血運行失利,血脈瘀滯,血行失常,臨床亦可見斑疹、出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指出:「寒乃去,候乃大溫,草木早榮。寒來不殺,溫病乃起,其病氣怫於上,血溢目赤。」早期失治或誤治,則邪氣內入,壅滯內積,化火成毒,損傷臟腑經脈,邪毒與營血搏結,尤其是陽明腑實是毒瘀交夾的關鍵。蓋胃腸乃氣血津液生化之源,陽明為多氣多血之腑,胃喜潤而惡燥,胃腸以降為順,邪郁化熱入裡,傷津耗液,勢必導致胃腸津液匱乏失潤,傳導障礙,氣機郁滯,腑氣不通,濁氣不降,壅滯則化火生毒,導致火毒壅盛,瀰漫三焦,灼傷營陰津液,煎熬血液,與血搏結,瘀血證候更加明顯,臨床表現為大便不通,瘀斑、瘀點,出血,黃疸,舌紅絳,高熱。後期主要是臟腑氣血敗壞釀毒,內毒雍盛,再損臟腑經脈氣血,導致營陰耗竭,氣血陰陽離決,產生厥脫之證。

總之,溫病急症整個病理變化階段是以熱毒與瘀為主要矛盾,互為因果,邪熱積盛、煎血為瘀,瘀阻氣機、郁而生熱。誠如柳寶詒所說:「熱附血而愈覺纏綿,血得熱而愈膠固。」

對於溫病毒瘀證的診斷,張學文認為主要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臨床表現為發熱,口唇青紫,面色青灰黧黑,目赤,肌膚斑疹,大便秘結,出血(痰中帶血、黑便、尿血、鼻血、吐血);二是舌質青紫、絳或舌邊瘀斑、瘀點,舌底紫黑、瘀點,舌下脈絡粗脹;三是實驗室檢查有明顯的炎症、血液流變學異常、內毒素含量達到指標。

溫病毒瘀證的治療

張學文認為溫病之毒與瘀常相互影響、相互交織,因此,治療溫病,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法可酌情貫穿應用於衛氣營血的各個階段之中。

衛分證

吳鞠通《溫病條辨·上焦篇》云:「太陰溫病,血從上溢者,犀角地黃湯合銀翹散主之」。張學文認為衛分毒瘀證須辨毒由何邪所化,兼夾何邪而致,病位在何。風熱壅衛,邪鬱於肺,肺氣失宣,鬱熱不得宣洩,內入血脈,與血相搏,瘀血較輕,臨床通常表現為發熱惡風,咳嗽,痰中帶血,咽痛口渴,鼻衄,胸痛胸悶,外發斑疹,舌絳。治當辛涼透邪,佐以治血,用自擬清解散(柴胡、黃芩、葛根、丹皮、生石膏、薄荷、菊花、連翹、金銀花、白茅根)加丹皮、大青葉、生地黃、玄參之類。

風毒壅衛常發熱微惡風寒,面目或局部皮膚紅腫,身癢或疼痛。《外感溫熱病篇》曰:「風溫證,身熱咳嗽、口渴胸痞、頭目脹大、面發泡瘡者,風毒上壅陽絡,當用荊芥、薄荷、連翹、玄參、牛蒡、馬勃、青黛、銀花之屬。」張學文倣傚之,治以荊防敗毒散加野菊花、土茯苓、殭蠶、蟬蛻、丹皮、丹參。

燥毒壅衛者,多目赤,齦腫,咽痛乾燥,聲啞,耳鳴,治當解毒潤燥,輕宣邪熱,用《溫病條辨》翹荷湯(薄荷一錢五分、連翹一錢五分、生甘草一錢、黑梔皮一錢五分、桔梗二錢、綠豆皮二錢)加減。

暑毒壅衛,多頭脹痛,心煩胸悶,小便短赤,舌苔濁膩。治當祛暑化濕,解毒疏表,用新加香薷飲加黃連,或用雷豐《時病論》祛暑解毒法(茯苓三錢、制半夏一錢五分、滑石三錢、粉甘草五分、參葉六分、黃連八分、銀花三錢、連翹三錢、綠豆衣三錢)。

濕熱壅衛,發熱,汗出不解,惡寒、身重疼痛,頭脹如裹,脘腹痞悶,嘔惡,脈濡數,舌苔黃膩。治當祛濕清熱解毒,用藿樸夏苓湯、三仁湯加葛根、黃芩、丹參、丹皮。

對於衛分證有肌膚瘀斑、瘀點、斑疹者,張學文認為當加丹皮、生地黃、大青葉之類,以涼血化瘀。

氣分證

氣分證熱盛津傷,血熱而黏滯,治以清熱解毒,涼血散血為法。但要辨病邪病位。邪熱壅肺,表現為高熱,氣促,咳嗽胸痛,痰中帶血,煩躁甚或譫語,治當清熱宣肺,洩熱化痰,用麻杏石甘湯加桃仁、黃芩、魚腥草、丹皮、赤芍。

熱毒壅滯中焦,陽明腑實,高熱如焚,煩躁譫語甚或動風驚厥,舌苔焦黃有芒刺,當通下解毒,用承氣湯類方。

濕熱壅遏中焦,高熱,腹脹,胸痞脘悶,神識時清時昧,小便不利,肌膚發黃,當清熱利濕,解毒化濁。用甘露消毒丹加丹皮,胃熱盛而腑氣通者用白虎湯加丹皮、赤芍等。

營血分證

營血證因毒熱壅盛,搏血為瘀,瘀血證明顯,常見皮膚瘀斑、鼻血、嘔血、咳血、便血,治以清熱解毒,涼血化瘀為法。

熱灼營陰,瘀熱不解,心神被擾,則心煩躁擾、譫語或神昏,舌絳少苔。治當清熱解毒,涼血化瘀,用清營湯(犀角三錢、生地五錢、元參三錢、竹葉心一錢、麥冬三錢、丹參二錢、黃連一錢五分、銀花三錢、連翹二錢)加減。

熱毒壅盛,毒瘀交織,淤塞心竅者,臨床常表現為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喘渴多汗,肢冷肢厥,顏面青灰。治當清熱解毒,化瘀開竅,用清營湯合至寶丹或紫雪丹、安宮牛黃丸加紫草、紅花、桃仁、當歸尾。

瘀熱搏結,引動肝風,則神昏譫語,肢體抽搐甚或角弓反張。治當清熱解毒,化瘀息風,用清營湯加鉤籐、丹皮、羚羊角。熱毒壅盛,內陷心腦,神昏不語,用牛黃丸、犀珀至寶丹、清瘟敗毒飲。

熱毒雍盛,邪留血分,灼傷血脈,迫血妄行,外溢而瘀阻肌膚,表現為肌膚瘀斑、瘀點、青紫;內溢腸胃,外出孔竅,表現為鼻衄、咳血、咯血、嘔血、便血、尿血。治當清熱解毒,涼血化瘀。肌膚斑疹、青紫用化斑湯;出血用犀角地黃湯加減。

毒熱阻滯脈絡,傷津耗血,陰竭氣脫者,則形成內閉外脫之證,臨床表現為舌絳而干,喘渴大汗,肢冷厥逆。治當益氣生津化瘀,用生脈散加丹參。

余邪留戀,深伏血分,瘀滯不解,則低熱,夜熱早涼,熱退無汗,心煩。治當滋陰透邪化瘀,用青蒿鱉甲湯。邪久入絡,凝瘀膠固,則肢體痿廢,當用三甲散(地鱉蟲、醋炒鱉甲、土炒穿山甲、生殭蠶、柴胡、桃仁)。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