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斑狼瘡的中醫治療

紅斑狼瘡(LE)是一種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多見於15~40歲女性。紅斑狼瘡是一種疾病譜性疾病,可分為盤狀紅斑狼瘡(DLE)、亞急性皮膚型紅斑狼瘡(SCLE)、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深在性紅斑狼瘡(LEP)、新生兒紅斑狼瘡(NLE)、藥物性紅斑狼瘡(DIL)等亞型。

病因

病因尚未完全明瞭,目前認為與下列因素有關。

1.遺傳因素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病有家族聚集傾向,0.4%~0.5%的SLE患者的一級或二級親屬患LE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單卵雙生子通患SLE的比率可高達70%(24%~69%),而異卵雙生子該比率為2%~9%;目前發現與SLE有關的基因位點有50餘個,多為HLAⅡ、Ⅲ類基因,如HLAⅡ類D區的DR2、DR3、DQA1、DQB1和HLAⅢ類基因中C4AQ。

2.性激素

本病多見於育齡期女性,妊娠可誘發或加重SLE。但證據尚顯不足。

3.環境因素及其他

紫外線照射可激發或加重LE,可能與其損害角質形成細胞,是DNA發生改變或「隱蔽抗原」釋放或新抗原表達致機體產生相應抗體,從而形成免疫複合物引起損傷相關。藥物如肼苯達秦、普魯卡因、甲基多巴、異煙肼、青黴素等均可誘發藥物性紅斑狼瘡。某些感染(如鏈球菌、EB病毒等)也可誘發或加重本病。

臨床表現

盤狀紅斑狼瘡:主要侵犯皮膚,是紅斑狼瘡中最輕的類型。少數可有輕度內臟損害,少數病例可轉變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膚損害初起時為一片或數片鮮紅色斑,綠豆至黃豆大,表面有粘著性鱗屑,以後逐漸擴大,呈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色素明顯加深,略高於中心。中央色淡,可萎縮、低窪,整個皮損呈盤狀(故名盤狀紅斑狼瘡)。損害主要分佈於日光照射部位,如面部、耳輪及頭皮,少數可累及上胸、手背、前臂、口唇及口腔黏膜也可受累。多數患者皮損無自覺症狀,但很難完全消退。新損害可逐漸增多或多年不變,損害疏散對稱分佈,也可互相融合成片,面中部的損害可融合成蝶形。盤狀皮損在日光暴曬或勞累後加重。頭皮上的損害可引起永久性脫髮。陳舊性損害偶爾可發展成皮膚鱗狀細胞癌。

亞急性皮膚型紅斑狼瘡,臨床上較少見,是一種特殊的中間類型。皮膚損害有兩種,一種是環狀紅斑型,為單個或多個散在的紅斑,呈環狀、半環狀或多環狀,暗紅色邊緣稍水腫隆起,外緣有紅暈,中央消退後留有色素沉著和毛細血管擴張,好發於面部及軀幹;另一個類型是丘疹鱗屑型,皮損表現類似銀屑病,為紅斑、丘疹及斑片。表面有明顯鱗屑,主要分佈於軀幹上肢和面部。兩種皮損多數病例單獨存在,少數可同時存在。皮損常反覆發作,絕大多數患者均有內臟損害,但嚴重者很少,主要症狀為關節痛、肌肉痛、反覆低熱,少數有腎炎、血液系統改變。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紅斑狼瘡各類型中最為嚴重的一型。絕大多數患者發病時即有多系統損害表現,少數病人由其他類型的紅斑狼瘡發展而來。部分病人還同時伴有其他的結締組織病,如硬皮病、皮肌炎、乾燥綜合征等,形成各種重疊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臨床表現多樣,錯綜複雜,且多較嚴重,可由於狼瘡腎炎、狼瘡腦病及長期大量使用藥物的副作用而危及患者生命。

深部紅斑狼瘡又稱狼瘡性脂膜炎,同樣是中間類型的紅斑狼瘡。皮膚損害為結節或斑塊,位於真皮深層或皮下脂肪組織,其大小、數目不定,表面膚色正常或淡紅色,質地堅實,無移動性。損害可發生於任何部位,最常見於頰部、臀部、臂部,其次為小腿和胸部。經過慢性,可持續數月至數年,治癒後遺留皮膚萎縮和凹陷。深部紅斑狼瘡性質不穩定,可單獨存在,以後即可轉化為盤狀紅斑狼瘡,也可轉化為系統性紅斑狼瘡,或與它們同時存在。

新生兒紅斑狼瘡,表現為皮膚環形紅斑和先天性心臟傳導阻滯,有自陷性,一般在生後4~6個月內自行消退,心臟病變常持續存在。

藥物性紅斑狼瘡主要表現為發熱、關節痛、肌肉痛、面部蝶形紅斑、口腔潰瘍,可有漿膜炎。ANA、抗組蛋白抗體、抗ss-DNA抗體等可為陽性。停藥後逐漸好轉,病情較重者可給予適量糖皮質激素。

檢查

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尿、糞常規檢查,免疫學檢查,皮損的病理檢查等。

診斷

DLE主要根據皮疹特點及皮膚病理檢查。有條件者可做免疫螢光帶實驗以幫助確診。SLE的診斷主要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三方面綜合確定。目前一般採用美國風濕病學會1982年修訂的SLE診斷標準。患者具有11項標準中4項或更多項、相繼或同時出現,即可確診。

中醫辨證施治

(一)治療原則

本病I臨床多屬本虛標實之證,故必須辨明本虛和標實的主次。標實為主者,須進一步辨明在氣、在營、在血,何髒受累,病之輕重緩急;本虛為主者,還須進一步辨其氣虛、陽虛、陰虛何者為主以及病位所在。治療當根據本虛標實的主次,確立相應的治法。由於本病多見肝腎陰虛、熱毒侵襲,故滋陰降火、清熱解毒實為本病臨床常用之治療大法。

(二)分證論治

1.陰虛內熱證

主症:面部紅斑,邊緣清楚,隆起微腫,鮮紅或黯紅,上覆鱗屑,日曬或勞累加重,伴兩頰潮紅,低熱乏力,五心煩熱,失眠盜汗,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補腎,清熱涼血。

方藥:滋陰涼血湯。常用藥物:知母12克,重樓12克,黃柏12克,生地黃30克,牡丹皮12克,藕節12克,茅根30克,水牛角15克,元參12克,五味子12克,黃精12克,玉竹12克,澤瀉12克,地骨皮12克,石斛12克,青蒿12克,麥冬12克,水煎服。知柏丸、化毒丸口服。

2.氣滯血瘀證

主症:面部紅斑成蝶形對稱,顏色紅,鱗屑灰白,黏著難剝,伴脅肋脹痛,頭目暈痛,腹脹納呆,月經不調或痛經,舌質黯淡或有瘀點,苔薄黃,脈弦澀或弦數。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方藥:活血化瘀湯。常用藥物:柴胡12克,當歸15克,香附12克,丹參30克,川芎12克,地膚子12克,蛇床子12克,白芍12克,郁金12克,白朮12克,茯苓15克,桃仁12克,紅花12克,枳殼12克,川楝子12克,薄荷1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加味丸、活血丸口服。

3.熱毒熾盛證

主症:發病急促,持續高熱,皮膚出現紅斑或瘀斑,可有吐血、便血、紫斑,肌肉酸痛,關節疼痛,煩躁不眠,嚴重時神昏、譫語、抽搐,舌質紅絳,苔黃或光剝,脈洪數。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化斑。

方藥:解毒化斑湯。常用藥物:水牛角12克,生地黃30克,牡丹皮12克,赤芍12克,金銀花20克,重樓15克,虎杖15克,茅根30克,藕節12克,寒水石20克,玄參15克,紫草12克,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珍珠丸、羚羊粉口服。

4.氣陰兩虛證

主症:皮損紅斑不退,色鮮紅,高熱後持續低熱,手足心熱,口渴咽干,心煩不眠,少氣懶言,面色不華,關節酸痛,毛髮脫失,舌紅苔薄白或無,脈細數或濡數。

治法:益氣養陰,通經活絡。

方藥:益氣通絡湯。常用藥物:太子參20克,麥冬12克,黃芪30克,黃精12克,玉竹12克,山萸肉15克,知母12克,五味子12克,生地黃15克,玄參12克,沙參12克,石斛12克,當歸15克,丹參30克,雞血籐20克,甘草6克,水煎服。生脈丸、通脈丸口服。

5。心腎陽虛證

主症:皮損紅斑不顯或無紅斑,形寒肢冷,腰膝疼痛,神疲乏力,面浮肢腫,心悸氣短,腹冷便溏,舌體胖嫩,舌質淡有齒痕,苔白,脈沉細弱。

治法:溫陽補腎,活血通絡。

方藥:補腎通絡湯。常用藥物:熟附子10克,肉桂6克,熟地黃20克,山茱萸肉15克,山藥30克,牡丹皮12克,茯苓12克,澤瀉12克,人參6克,黃芪30克,白朮12克,丹參30克,補骨脂12克,桃仁12克,澤蘭12克,車前子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參茯丸、逐瘀丸口服。(曹元成)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