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聚醫魂

中醫文化建設,既需要注重對院容、院制等文化外顯具體部分的拾回,更需要樹立中醫文化教育目標,使中醫藥人員在精神世界的層面受到熏陶,在思維方式上得到培養,以蓄積中醫人應有的學術素養,從而使中醫文化與中醫技術真正達到交融而致用的高度。

中醫文化建設需要每一個中醫人的參與和努力。只要我們都自覺地以「厚德載物」和「止於至善」為自己的目標追求,我們即可找回已經或正在丟失的中醫文化。

醫道為干為形 人文為根為魂

中醫文化是指中醫學中相對於醫術的部分。文化和醫術二者的融匯結合方為中醫學,這就是「醫乃仁術」的精神內核。這裡所謂的「仁」,乃指中醫學裡「和、合、精、誠」的核心價值觀;而「術」,即為祛病延年、救死扶傷的操作部分。二者的關係可用「文是基礎醫是樓」加以概括。中醫學的這一學科本質特性,對其從業者的素養提出了「醫者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明確要求。這種對醫者須具廣博知識的嚴格要求,是為了維護中醫學的「文化」特質,更是著眼於對生命價值根本性的切實維護。

縱觀中醫學,從《內經》以降,醫學著作汗牛充棟。探尋歷朝歷代醫學大家的成功之道,研讀他們惠澤古今的心血傾談,無不讓人感受到中醫文化與中醫醫術的水乳交融,無不讓人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醫學因文化而華光四射。當我們看到「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悽愴,勿避嶮,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的要求成為世代中醫人恪守的「醫門法律」時,有誰不驚歎醫道的聖潔原來與中醫文化有著如此密切的關聯。這反映了中醫學除醫術外,足以讓其他學科驚奇的,是從學術基質即透發的「醫文並茂」特色。至於哲學是中醫學術的基石,而中醫學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又豐富了古代哲學的事實,更是早為學界所普遍認同。

正是這種醫文血肉相連的基質,決定了中醫學具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雙重屬性,也決定了其異於西方科學卻尤具科學力的個性特徵,更決定了杏林橘井所特有的職業風貌。可見,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的中醫學,秉承了母體的純真之氣,自誕生之日起,即以醫為形,文為魂。文和醫的關係不是吸納與引進,而是共生共長的,其融合不是學科交叉,而是始於基質層面。

魂逸之學僅為術 根衰之木久必枯

如魂形之聯體,系根木之共生,既為醫與文的關係,則一衰必皆衰。如果說中醫學「衰」了,未必會是共識;說中醫事業衰了,更必為各種統計數據所否定。但我們說中醫學沒有發展到自己本應達到的時代水平,且內在發展推助力明顯不足,則可能會被認同;中醫事業發展的背後有著如方向偏移、名質相背、身曹心漢、平庸充斥等問題,大概也不為人所否認。而之所以出現類似諸多問題,原因固然很多,但追根溯源當首推中醫文化的缺失。這種缺失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其間除因其與傳統文化的特別緊密聯繫而隨其嬗變外,也受到諸如「一根針,一把草」的簡單化、謀求經濟利益的營生化、追隨世俗的浮躁化以及為西醫強「磁場」吸引後的自身異化等時代因素的影響。這一切使中醫文化在中醫學中漸漸氣衰色褪。它在中醫之「術」相對發展的同時,尤顯突出,主要表現在如下八個方面:

第一,反映在學術方向上。中醫學術的根本精神是和合,追求的是「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認識問題不將人與自然割裂,分析疾病不撇開社會因素,強調的是不治已病治未病。而我們現在大至重點課題的研究,小至個體病例的診療,很多時候都偏移了這些中醫學術的根本原則。

第二,反映在醫德標準上。醫者的職業要求是「誓願普救含靈之苦」,醫者對病人的感情必須是「見彼苦惱,若己有之」,醫者診療的嚴謹度必須達到「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醫者在診治病人時「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醫者出診到病人家中時不得「安然歡娛,傲然自得」。可見,中醫學不僅對醫德有著嚴格的規範,而且要求醫者將之融入到自己的精神世界,從而保證醫道的聖潔。而現在的要求,已大大低於醫道聖潔度。如我們的醫德要求多換位思考、關心病人、不收受病人紅包、不以權謀私等,這其實是將醫道職業標準降到了普通人際交往的道德要求。

第三,反映在經典和醫著的研讀上。為醫者必研經典,這是古今共識,而現在卻難見多少通讀「四大經典」的人,更別說「研究」了。能將大學教材那節之又節的節錄本進行研讀的人也屬鳳毛麟角。至於各家著述多取一二家淺顯實用者傚法,能記得醫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和「非窮盡方書者,不能言醫」之類格言的人已經不多了。

第四,反映在古文修養上。「四大經典」及絕大多數中醫名著均是古文體,因此掌握古文字學是學好中醫的基本要求。而現今的不少中醫藥人員恐怕連繁體字都難認清,更不必說掌握古文字學及具備訓詁學方面的素養了。

第五,反映在多學科知識水平上。中醫學者需要太多其他學科知識作鋪墊。且不說社會學、心理學、思維學、地理學等,單說其直接賴以依存和傳承的文史哲知識,現在的中醫藥人員有過稍微系統研究的人大概也不會太多。而真正的中醫名醫,不僅需要瞭解眾多學科知識,並且能將之交融,化作底蘊,因而談醫術常不拘於說技,論醫理總縱橫捭闔。

第六,反映在醫院面貌上。中醫院的建築風格,早已少見樓台水榭相映、亭廊廳堂相銜的東方建築結構,也少見赭黃碧綠、流光溢彩的華夏建築色彩,因而自然更沒有橘井杏林的怡人氛圍。同那些為彰顯文化積澱而至今仍努力保持古建築風格的諸多名校,乃至中央所在地新華門等重要建築仍保持古貌相比,我們這一極能代表傳統學科的生存場地太失傳統了。

第七,反映在醫院制度建設上。中醫院的管理,多是採用綜合醫院的管理辦法,所制訂的規章制度,目標要求,自然也在喪失中醫特色。

第八,反映在哲學思想和思維方法上。如很少有人能運用五運六氣理論預防和治療疾病,很少有人能準確地把握二十四節的六氣主令並將之用於具體辨證論治,甚至很少有人詳究痘麻驚疳兒科四大主症的大部分消失和風癆臌膈內科四大重症的古今差異。而相對斯須,便處方藥,極為普遍;按化驗單開藥,正成時髦;以西醫病之診斷為一般思考,而將辨證論治置於腦後,並非個別;見病不見人已非罕見;中藥加西藥的「保險」用法大為流行。

弘揚傳統優勢 吸納時代精神

從中醫學正肩負著由服務華夏到布惠世界之重任的發展態勢中,我們欣喜地看到,時代確認了中醫學的擔當力。這一確認來自於對近三千年中醫學博大精深積澱的價值評定,來自於對其堪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的資格肯定。這一確認當然是針對中醫學整體,而不是僅對中醫之「術」的。在這樣的歷史關頭,作為中醫人對中醫學的歷史與現狀、輝煌與缺陷,進行嚴格的審視和深度的思考,正是為了增強其擔當力。因而在這種背景下,提出中醫文化建設,不僅具革弊糾偏的現實意義,更具有深遠的歷史戰略意義。

中醫文化建設需要每一個中醫人的參與和努力。只要我們都自覺地以「厚德載物」和「止於至善」為自己的目標追求,我們即可找回已經或正在丟失的中醫文化。而中醫文化建設對中醫學術和中醫事業來說,則既需要注重對院容、院規、院制、院訓、藥貯藥臼、炮炙工具、診療器皿等文化外顯具體部分的拾回,以營造濃厚的中醫文化氛圍,更需要樹立中醫文化教育目標,使中醫藥人員在精神世界的層面受到熏陶,在思維方式上得到培養,以蓄積中醫人應有的學術素養,從而使中醫文化與中醫技術真正達到交融而致用的高度。

然而,僅僅如果還不夠,因為當今社會對醫學的人文要求已到了空前程度。單以對醫療職業的使命而言,古為「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建國初期為「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而這些作為古今醫者所恪守的準則,現在已經遠遠不夠了。因為從立足點看,它不是把醫生病人置於同等地位,而是將醫生作為「救世主」去憐憫病人,去對其實行人道主義;從方法上看,不要求醫患間的溝通,缺失了現代臨床最重要的醫患溝通環節;從目的上看,只為解除痛苦,不要求發揮醫學其他功能。因而,縱然模範地遵循了那些古今準則,也未必能滿足當今的社會要求。醫療職業總體功能定位尚且如此落後於時代,其他該去找回、填補、修正、充實和創新以求適應的地方也就太多了。

而對於中醫文化建設來說,首要的則是找回丟失了的寶物,填補缺失了的精粹,聚斂業已呈逸散狀態的靈魂,恢復東方文化巨人的身軀,在此基礎上吸納現代的精神養料,使自己充實得更能在時代舞台上綻放異彩應該是我們的圖強之路和奮鬥目標。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