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分期辨治原發性「甲減」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簡稱甲減,是較常見的內分泌疾病之一。其中原發性甲減多見,約占甲減的96%,是由甲狀腺本身的病變引起的。本病在各年齡段均可發生,以女性居多。及時的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能改善甲減症狀,恢復甲狀腺功能。然而激素替代療法存在如下不足:長期不適當服用L-T4治療可導致亞臨床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研究顯示亞臨床甲亢可導致60歲以上患者心房纖顫發生的危險性增加3倍,而心房纖顫可導致動脈栓塞的危險性增加,同樣也可導致骨密度顯著下降。相當一部分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及有冠心病病人對替代治療耐受性較差,常誘發心肌缺氧,導致心絞痛,甚至心梗、心衰,妨礙甲狀腺功能的達標。即使替代成功,甲減致心肌、腎臟、大腦等重要臟器的損傷也很難恢復。

原發性甲減多屬於中醫「虛勞」、「水腫」、「溢飲」等範疇,臨床以脾腎陽虛型為多見。然而,近年來隨著發病率的提高,本病越來越引起臨床醫生的重視,許多甲減患者被早期發現,筆者根據文獻和個人臨證經驗,認為單純以「脾腎陽虛」不足以概括本病的病機,並提出本病當分初期肝郁、中期脾虛、後期「腎虛」三期辨證論治。

初期:肝郁及脾

原發性甲減初期階段,臨床症狀往往不典型,常被誤診為他病。此期多見女性就診患者,常表現為情志抑鬱,善太息,胸脅或少腹脹滿,或見癭瘤,或有月經量少、痛經,或見面色不華或虛浮、眼瞼浮腫,肢體倦怠,常常伴有輕度體重增加,大便秘結,舌淡苔白,脈弦細或緩等肝氣鬱滯兼見脾虛濕困之證。追問病史,其病因多為情志不遂,鬱怒傷肝,或生活工作壓力過大,思慮過度,或腦力勞動太過,勞倦所傷,與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氣病諸侯》「結氣病者,憂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氣留而不行,故結於內」的說法不謀而合。此期患者實驗室檢查完全符合甲減的診斷,但臨床表現除以上症狀外極少見到腎、脾、心陽不足的證候。

此期辨證要點為:情志抑鬱,善太息,或見癭瘤;兼見面色不華或虛浮,眼瞼浮腫,肢體倦怠。舌淡苔白,脈弦或緩。治療當以疏肝理氣為主,此期臨床症狀較輕,可以單純應用中藥治療,而且尚無記憶力、智力等的改變,臨床用藥越早越好。方藥:逍遙散加減。脾虛明顯者,可合用參苓白朮散加減;兼見胸脅脹痛者,可加用合歡、郁金;兼有頸前腫大者,可加陳皮、夏枯草、牡蠣等。肝氣鬱結是情志病,除用藥物治療外,還應注重精神上的調適。

中期:脾氣虛弱,氣血不足

飲食、勞逸等各種因素均可損傷脾臟,導致脾虛不運,化生乏源,但是此期病因以情志所傷、勞倦過度多見。七情中以憂思為主,如《靈樞·本神》云:「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或思慮太過,勞神過度而「勞則氣耗」,損傷脾氣。此外藥物影響或甲狀腺手術失當等,也可致脾氣虛衰。

脾居中屬土,具有消化、吸收和轉輸水谷精微的生理功能,為後天之本,在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中起重要作用。「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此期病理表現以脾氣虛及氣血虧虛為主。證見形寒氣怯或四肢不溫,肢體浮腫多見於眼瞼及脛前,或體重增加,腹脹納差,面色少華或萎黃,或口唇爪甲無華,皮膚乾燥甚則脫屑,神疲乏力,失眠健忘,大便秘結,舌淡胖或有齒痕,苔白滑,脈緩弱或沉遲。婦女可伴見月經紊亂或合併有不同程度的貧血。某些病例因氣虛無力行血,血虛脈道不充兼見血瘀證的表現,若脾虛水濕不化,聚而生痰,痰氣、瘀血結於頸前則發為癭瘤。方藥:補中益氣湯加味。如心血不足偏重者,加遠志、熟地、茯神、龍眼肉;氣血虧虛明顯可合八珍湯化裁。考慮到疾病的傳變,臨床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配伍以活血,如川芎、丹皮、王不留行;化痰,如貝母、陳皮;祛濕,如蒼朮、澤瀉、薏苡仁;消癭,如三稜、莪術、夏枯草、牡蠣等中藥。

後期:脾腎陽虛衰,水濕內停

這一期也是臨床常見到的階段,病機也較為複雜。「五臟之傷,窮必及腎」,脾陽虛日久可及腎陽,或久病失養,或甲減失治誤治,損傷腎之精氣,必生多種疾病。又腎為先天之本,中寓元陽真火,人身五臟諸陽皆賴腎中元陽以生發,腎陽虛衰,可導致其他臟腑陽氣衰弱:如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火不生土,不能溫煦脾陽,或腎虛水泛,土不制水而反為所侮,脾陽受傷,而出現脾腎陽虛;腎陽虛衰,不能溫煦心陽,而致陰寒內盛,血行瘀滯,水濕停留則會形成心腎陽虛;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日久則腎陽極度虧損,陽損及陰導致腎之陰陽兩虧。其腎陽虛主症為:顏面肢體浮腫,腰膝酸冷,反應遲鈍,智力減退,大便秘結,舌淡苔白,脈沉細弱。可兼見脾陽虛及心陽虛之症。

原發性甲減發展到此期多是臟腑機能衰退、氣血生化不足,其病變部位是甲狀腺,主要責之於腎,也可波及他髒,陽虛生內寒是其主要病理機制。臨床辨證要始終抓住腎陽虛這個特點。可以說這一期是甲減的極期,臨床表現複雜多樣,辨證時必須分清主次,靈活用藥。方藥:金匱腎氣丸加減。脾腎陽虛者除腎陽虛主症外兼見消瘦乏力,嗜睡倦怠,腰腹冷痛,面浮肢腫甚或全身水腫,壓之凹陷不起,食少腹脹,下利清谷或五更洩瀉,小便頻數或小便不利,舌質淡胖或邊有齒痕,脈沉細或沉遲等症。治宜溫腎健脾,通陽利水。治用上方合防己黃芪湯、五皮飲加減。心腎陽虛者兼見心悸怔忡,胸悶憋痛,神倦嗜臥,面白唇紫,小便不利,舌質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脈沉微。治宜溫通心陽,補腎益氣。治用上方合苓桂術甘湯加減。形寒肢冷明顯者,加仙靈脾。根據張景岳「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之理,臨症時多用黃精、枸杞之類。在溫補腎陽為主的組方中酌配滋補腎陰之品,防溫燥傷陰之弊。

典型病例

李某某,女,28歲,以乏力、眼瞼浮腫半年餘為主訴於2005年8月25日初診。半年前無明顯原因自覺全身倦怠乏力,眼瞼浮腫,於外院查甲功三項及甲狀腺抗體:FT3為1.54pmol/L(正常值3.6-6.0pmol/L)、FT4為5.15pmol/L(正常值9.0-22.5pmol/L),TSH>100mIU/L(正常值0.34-5.6mIU/L)。TGAb46.85IU/ml(正常值0-40IU/ml)、TPOAb343.53IU/ml(正常值0-60IU/ml)。甲狀腺彩超示:甲狀腺回聲粗糙,彩色血流減少。刻診:乏力,畏寒,咽干,納差,大便干。查:面色無華,雙眼瞼腫脹,瞼結膜色淡,口唇色淡,甲狀腺無腫大。心率:62次/分,律齊,心音低鈍,雙下肢無水腫,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脈細無力。中醫診斷:虛勞(脾氣不足,氣血兩虧證);西醫診斷: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甲減期)。予補益氣血、升舉清陽之中藥,處方:太子參30克,白朮15克,黃芪50克,當歸15克,升麻5克,柴胡5克,肉蓯蓉20克,枸杞子25克,炙甘草15克。日1劑,水煎早晚各1次飯後服。同時配合優甲樂50微剋日1次口服。

1周後,患者訴上述症狀有緩解,排便正常,上方去肉蓯蓉,余不變。再服2周後,患者訴仍感週身乏力,下肢怕冷,其他症狀明顯緩解,舌暗苔白,舌體胖大,齒痕未消失,脈沉細。化驗甲功及抗體:FT3為4.25pmol/L,FT4為12.98pmol/L,TSH53.29mIU/L、TGAb<2.2IU/ml、TPOAb480.00IU/ml。將上方黃芪加至85克,加入菟絲子20克。3周後畏寒肢冷症狀基本消失,乏力感不明顯,化驗甲功三項及TGAb均正常。追蹤半年,症狀未復發。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