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植山烏梅丸治驗

顧植山教授從事中醫臨床、教學、科研工作40餘年,在中醫文獻和五運六氣研究方面造詣頗深,並在臨床上擅長針藥結合治療各種疑難雜病。近兩年筆者有幸隨之臨證,見顧植山辨治各種疑難雜病,療效頗好。現列舉其治療內科雜病驗案3則。

案1  王某,女,25 歲。2008年8月13日初診。胃脘疼痛兩年餘,近期發作較頻,午夜至凌晨時分痛甚。脹滿,拒按,眠差,多夢,下肢膝關節以下欠溫而多汗,畏冷食,口乾,舌紅苔薄,脈濡細。方用烏梅丸原方:炒烏梅12克,川黃連6克,炒黃柏9克,炒當歸6克,川花椒9克,台黨參9克,淡乾薑6克,熟附片9克(先煎),北細辛3克(先煎),炒當歸6克,川桂枝9克。7劑,水煎服。隨診得知2劑則痛減,7劑後則愈。

案2  宋某,男,82歲。2010年5月17日初診。前列腺術後,下肢浮腫,小便頻,長年便溏,四肢厥逆,乏力,服溫補之品又易上火,下半夜喜盜汗,舌苔稍厚膩,脈沉。方用烏梅丸:炒烏梅20克,川黃連10克,炒黃柏6克,炒當歸6克,川花椒5克,台黨參10克,淡乾薑6克,熟附片10克(先煎),北細辛6克(先煎),炒當歸6克,川桂枝10克。7劑,水煎服。

2010年5月24日二診:服上藥諸症減,大便已正常,小便仍頻,守上方加上黃芪24克,再進7劑。

2010年6月1日三診:小便次數減少,四肢已溫,精神亦佳,稍覺胃脹,舌苔已不厚,脈有力。前方減黃芪為15克,加砂仁泥5克。7劑善後。

案3   吳國勝,男,61歲。2010年5月10日初診。糖尿病10年餘,長年用胰島素控制,未用胰島素空腹血糖達12.4mmol/L,中西藥皆服過,無效。刻下症見:口乾欲飲,下半夜為甚,視力下降,四肢末端厥冷且汗腺萎縮,舌苔黃乾裂,脈沉。方用烏梅丸:炒烏梅30克,川黃連30克(薑汁炒),炒黃柏6克, 炒當歸10克,川花椒4克,台黨參10克,淡乾薑6克,熟附片6克(先煎),北細辛5克(先煎),炒當歸10克,川桂枝10克。7劑,水煎服。

2010年5月17日二診:服上藥後血糖平穩,胰島素已停,空腹血糖為6.1 mmol/L,口乾已好轉,胃部自覺脹滿,矢氣後舒,二便難,動則汗出,舌脈如前。上方郁李仁15克,黃芪10克,桃仁泥10克。7劑,水煎服。

2010年5月24日三診:諸症平穩,二便已調,精神有增,面色轉紅潤,腹部仍有涼感。上方加附子為10克。7劑善後。

按:三個病案雖為三個不同的病,但其有著共同的病機。一是寒熱錯雜。案1之下肢欠溫,畏冷食為寒;口乾舌紅為熱。案2之長年便溏,四肢厥逆,乏力為寒;易上火,夜喜盜汗為熱。案3之四肢末端厥冷且汗腺萎縮為寒;舌苔黃乾裂為熱。寒熱錯雜之候是陰陽氣血之間有明顯的偏衰時的外顯之象。所謂「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二是下半夜病症出現或加重。3個案例都是下半夜出現或加重,這個特點是厥陰病特有的,厥陰病欲解時是醜至卯時。此時正值陰氣將盡,陽氣初生,證屬厥陰。柯韻伯說:「兩陰交盡,名曰厥陰。」故病至厥陰,兩陰交盡,一陽初生。若陰陽兩氣不相交接,陽氣難出,此陰盛陽衰故也。

烏梅丸是治療厥陰寒熱錯雜以及蛔厥證的主方。由烏梅、細辛、乾薑、黃連、附子、當歸、蜀椒、桂枝、人參、黃柏組成。方中有溫有寒,有辛有酸,有甘有苦。而溫藥之量大於寒藥,可助陽破陰而出。正合寒熱錯雜,陽不出陰之病機。服藥後寒熱調和,氣機升降通暢,諸症自除。這三個病案充分體現了中醫異病同治的思想。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