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醫學院趙尚華教授長期從事中醫外科的教學、科研、臨床工作,對血管病、乳房病和部分癌症的治療有良好的療效,對中醫外科基本理論及中醫文獻研究有較深的造詣。本文中對趙尚華教授擬創的陽和通脈湯進行創製和運用上的介紹。
陽和通脈湯的創製思路
趙尚華教授在陽和湯治療陰疽方面有獨特見解,其認為中醫方劑的運用不可故步自封,需要繼承創新,遂在陽和湯的組方原則基礎上結合幾十年臨床經驗,縝密思考,擬方:陽和通脈湯,用於治療脫疽,並在主編的《中醫外科方劑學》中公佈,其書於112頁明確記載。
組成:炮附子10克,桂枝10克,麻黃8克,丹參30克,雞血籐30克,川牛膝10克,紅花10克,地龍10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炮甲珠10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陽散寒,活血通脈。
主治:脈管炎、雷諾氏症等。患處蒼白冰冷疼痛,患肢沉重,間歇跛行,趺陽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者。
方解:趙尚華教授大膽創新,陽和通脈湯共十一味藥,本方組成後施漢章老師常批評其剛燥太過,之後趙尚華教授加白芍10克,配伍獨特。
本方炮附子,大辛大熱,峻補元陽,內逐寒濕,外散風寒,溫通止痛。桂枝,辛甘溫,補元陽、通血脈、暖脾胃之功效,與補肝腎藥、補氣血藥配伍,治療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肢冷脈微。二藥合用為君。麻黃辛溫,散寒溫通,丹參、雞血籐、地龍、紅花活血化瘀,共輔君藥溫通經脈;炮甲珠通經散結,直達病所,當歸、芍葯即通血脈,又養血柔筋,又制附子之燥烈,並為佐藥;甘草量大解毒,並調和諸藥是為使藥。全方共奏溫元陽、破痼冷、通血脈、祛冷痛之功。寒重者,加鹿角霜、細辛;肌肉萎縮者,加黨參、黃芪、蒼朮。諸藥合用,溫陽活血,散寒通滯。本方特點以溫通為主,辛散於溫陽相輔相成,對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初期陰寒凝結證效果極佳,後被多家專業書籍收錄。
陽和通脈湯臨床驗案
李某,男,41歲。2014年11月25日初診。患者主訴右下肢疼痛不適一年。
現病史:患者三年前右足第二趾疼痛,經微創手術搭橋後又口服藥物緩解。一周前自感疼痛加劇,間歇跛行,行走後小腿疼痛,麻木,發涼,夜間疼痛更甚,較常人怕冷,飯可,大便常稀薄不成形。查體:右小腿皮色蒼白,皮溫低於左下肢,右足背動脈搏動消失。舌淡苔白,脈沉細弦。血管造影:右脛後動脈,腓動脈前端閉塞,右脛前動脈近端閉塞。
西醫診斷: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微創手術後。
中醫診斷:脫疽(脈絡寒凝證)。
治則:補陽活血,溫經通脈。
處方:陽和通脈湯加減。桂枝10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制附片10克,雞血籐30克,蒲公英18克,地龍10克,川牛膝10克,五味子10克,炮甲珠10克,炒棗仁10克,甘草10克。6劑,水煎,日1劑,早晚飯後1小時後溫服。
首診共開6劑,患者二診述其三劑後仍右下肢痛,但後三日未痛,效不更方,去五味子加生龍骨30克,改制附片12克,14劑後,患者不再疼痛。諸症緩解,共服湯藥月餘後,改散劑鞏固半年。本例患者系近年微創療法(搭橋術、支架術等)治療血管病緩解又復發的病例,再用中藥辨證論治又復取效之案例,有一定的推廣意義。
趙尚華教授是全國著名中醫外科專家,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療效顯著,有效率達95.5%,其中陽和通脈湯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陰疽)治療的主要用方。筆者跟師趙尚華教授,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