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一症,中醫辨治分虛、實兩大類,實證便秘根據其病性分「熱秘」「冷秘」及「氣秘」三類,分別治以清熱通腑,溫陽瀉濁,行氣通腑;虛證便秘根據其病因不同,分氣虛不運或血虛不榮兩種,治以溫陽益氣或養血潤腸。
但在實際臨床診療中,所遇患者病情往往多見虛實夾雜,寒熱錯雜之證,特別是老年性便秘,多數高年體虛,腎精不足,氣血津液均有不足,若予硝黃通腑,雖得一時暢通之快,但易耗傷正氣,更傷脾陽;若用桂附溫陽,參芪補氣,則無形之陽氣不能速生,恐有形之燥結不能速去,其陽燥之物恐再耗其津,無水行舟,治療頗為棘手。
針對老年習慣性便秘氣血衰少,氣機不暢,虛實夾雜的病因病機,老師善用大劑量白朮、白芍,峻補氣血津液,「塞因塞用」,併合用條暢氣機、復其升降的五磨湯治之,實為「通補兼施之法」,甚合中老年人體質情況,每每收效明顯。茲舉一例,以饗讀者。
病案舉例
尹某某,女,69歲,2014年4月15日初診。患者訴反覆頑固性便秘10餘年,長期依靠蘆薈排毒膠囊、排毒養顏膠囊、黃連上清丸及大黃通便膠囊等藥物維持排便,若停藥則不能自然排便,最久竟1周不能大便1次,頗為所苦。刻診:形體消瘦,大便3日未解,腹部脹滿,但肛門無排便感,食冷飲食則打嗝,自覺腹中腑氣上衝,不能下行,未見反酸,燒心,噁心,嘔吐等症,腹脹時得矢氣覺舒,納呆,小便次數多,眠尚可,舌紅嫩,邊尖部無苔,中根部苔薄黃膩,脈細弦。
辨證:患者老年女性,年近七旬,形體消瘦,女子七七腎氣衰,太衝脈衰少,脾氣虧虛,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血少則腸失濡潤,精枯血燥,無水行舟,氣虛則升降失常,腸道傳化無力,單純瀉下通腑,初期可糟粕去而腸腑通,但氣血未充,傳化無力,則停藥如故。舌紅嫩,邊尖部無苔為太沖衰少,血氣匱乏之明證,而中根部見薄黃膩苔為腸腑不通,糟粕內結,但未化燥傷陰。
治法:益氣養陰潤燥,行氣助運通腑。
方藥:桑膝增液湯合四磨湯加減。桑寄生30克,川牛膝30克,當歸6克,白芍60克,白朮60克,枳實12克,厚樸10克,烏藥6克,沉香3克, 桃仁12克,檳榔12克,火麻仁30克,玄參20克,麥冬20克,生地黃20克,肉蓯蓉30克。6劑水煎服,日1劑。囑清淡易消化飲食,忌辛辣厚味,條暢情志,注意排便習慣,每日定時排便,清晨多飲清水。
二診(2014年4月23日):服藥後大便通暢,肛門排氣較多,且服藥過程中未見明顯腹瀉,大便質軟不溏,此後服藥期間,大便每日1行,排便過程順利,腹脹,打嗝,腑氣上衝感明顯緩解,舌紅嫩,邊尖部見薄潤苔,中根部苔薄黃苔,脈細。
辨證:現大便通暢,腸腑雖通,但仍需補益氣血,調理脾胃,復其升降,以杜復發。
治法:益氣養陰潤燥,健脾行氣助運
方藥:黃芪四君子湯合四磨湯加減。黃芪20克,黨參30克,當歸12克,白芍60克,白朮60克,枳實12克,厚樸10克,烏藥6克,沉香3克,桃仁12克,檳榔12克,火麻仁30克,茯苓20克,麥冬20克,熟地黃20克 肉蓯蓉30克,桑寄生30克,川牛膝30克。6劑水煎服,日1劑。囑繼續易消化飲食,忌辛辣厚味,條暢情志,注意排便習慣,每日定時排便,清晨多飲清水,大便通暢,未再復發。
按:導師曾定倫臨床善用大劑量白朮、白芍治療老年習慣性便秘,符合《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塞因塞用」之旨,他十分推崇張景岳在《類經》中對該方法的闡述:「塞因塞用者,如下氣虛乏,中焦氣壅,欲散滿則更虛其下,欲補下則滿甚於中。治不知本而先攻其滿,藥入或減,藥過依然,氣必更虛,病必漸甚。乃不知少服則資壅,多服則宣通,峻補其下以疏啟其中,則下虛自實,中滿自除,此塞因塞用之法也。」
本證老年女性,腎精衰少,太衝脈虛,脾陽亦虧乏,無法為胃將水谷津微輸布全身,包括潤澤腸腑。精虧氣乏,氣血生化不足,腸腑失於濡潤,脾胃虛弱,升降失常,傳化無力,無力行舟而腸燥便秘為之生也。白朮性溫味苦,溫能散寒,苦可燥濕,且專運脾陽,健脾氣,脾陽運,脾氣健,津液行,腸燥潤則腸腑得通,糟粕可下。
此外,該患者尚有脾胃虛弱,升降失常,傳化無力,無力行舟之病機,故見腹脹,打嗝,腑氣上衝之症,故合以五磨湯治之。《醫方考》云:「氣上則上焦氣實而不行,下焦氣逆而不吸,氣上宜降之,故用沉香、檳榔;氣逆宜順之,故用木香、烏藥;佐以枳實,破其滯也;」該方主以降氣行滯,寬中運腸,促進胃排空,加快腸蠕動,減少大便在腸道中停留時間,從而起到促進排便的作用。
該法既無承氣湯之峻下熱結,推牆倒壁之猛力,又不似濟川煎、潤腸丸之緩功,用烏藥、沉香、檳榔、木香、枳實,行氣導滯,使壅滯上逆之腑氣暢而下行,合用大劑量白朮、白芍,峻補中下二焦氣血陰精,增水以行舟,同時可避免五磨湯破氣耗氣之弊,實為標本同治之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