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肺氣虛證:由肺氣虛乏,肺功能活動減退,宗氣不足,肺衛氣虛,衛表不固所致的咳喘無力,少氣,咳痰稀白,自汗畏風等症狀。
心氣虛證:由心氣不足,心功能活動減退,無力鼓動血液運行所表現的心悸怔忡,氣短,自汗,乏力等症狀。
病因
肺氣虛證:久病咳喘,耗傷肺氣,或素體稟賦虛弱,氣之生化乏源,或勞累過度,元陽虧耗,形成肺氣不足。
心氣虛證:高年陽氣虛衰,或久病重病,或思慮勞傷太過,導致陽氣虧損,心氣亦虛。
導致氣虛的原因,總由素體元氣不足,加之勞累,思慮過度所致。故《醫學真傳》云:「人身本無病也。凡有所病,皆自取之。或耗其精,或勞其神,或奪其氣,種種皆致病之由……若臟腑經脈原有不足,又不知持重調攝而放縱無常,焉得無病?髒氣不足,病在髒;腑氣不足,病在腑。」
病機
肺氣虛證:肺主氣而司呼吸,肺氣虛,易影響宗氣的生成;肺有衛外固密肌膚的作用,若肺氣虛,則可表現為呼吸功能的減退,肌表腠理不固。正如《太平聖惠方》所云:「夫肺者,內主於氣,外應皮毛。」「夫肺為四髒之上蓋,通行諸髒之精氣,氣則為陽,流行臟腑,宣發腠理,而氣者皆之所主也。」《諸病源候論》認為:「……肺氣不足,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干,是為肺氣之虛也,則宜補之。」肺氣虛最易影響心臟而致心氣亦虛,這主要是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氣,血液運行和呼吸功能正常又與宗氣的充足有關。故《靈樞·邪客篇》說:「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宗氣是由肺吸入之清氣與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所生成的,肺氣一虛則宗氣生成不足,其貫心行血脈的功能減退,運血無力,形成瘀血內阻心脈,臨床可見氣虛血瘀證,若累及心氣,心氣亦不足,就可形成心肺氣虛證。若肺氣虛日久,咳喘加重,氣不歸根,腎失攝納,形成肺腎氣虛證。故《醫述》引《仁齋直指方》云:「肺出氣也,腎納氣也。肺為氣之主,腎乃氣之根。凡咳嗽暴重,引動百骸,氣從臍下奔逆而上者,此腎虛不能納氣歸原。」若肺氣虛進一步發展,損傷陽氣,出現寒象,「肺虛則生寒,寒則陽氣盛,陽氣盛則聲嘶,語言用力,顫掉緩弱,少氣不足,咽中干無津液,虛寒乏力,恐怖不樂,咳嗽及喘,鼻有清涕,皮毛焦枯,診其脈沉緩,此是肺虛之候」(《聖濟總錄》)。有的書稱為肺陽虛,其臨床表現除肺氣虛症狀加重外,兼有經常感冒,畏寒肢冷,甚則有損傷脾腎陽氣的臨床表現,為肺氣虛重證,以肺氣虛證伴見寒象為臨床特點。
心氣虛證:心主血脈,藏神,「……有神明之心,神者,氣血所化生之本也……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是也」(《醫學入門》)。若心氣虛,則推動血液運行的力量減弱,血流不暢;心氣不足,神失潛藏,故神不守舍。因而《症因脈治》說:「……心氣虛則心主無威,心神失守。」故本證是以血運遲緩,心神不寧為病機特點。若心氣虛進一步發展,氣虛及陽,可出現心陽虛,前文已述,亦可累及於肺,肺失宣發肅降,肺氣亦虛,形成心肺氣虛證。
鑒別要點
肺氣虛證:咳喘無力,遇勞加重,氣少不足以呼吸,咳痰清稀色白,面色白光白,聲低懶言,神疲乏力,或自汗畏風,易感冒,舌淡苔白,脈虛弱。以咳喘無力,氣少不足以息和氣虛證為臨床特徵。
心氣虛證:心悸怔忡,自汗,胸滿,氣短,動則加劇,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脈弱。以心功能減退和氣虛證為臨床特徵。
鑒別分析
肺氣虛證和心氣虛證,均有全身氣虛的表現:自汗,神疲乏力,動則加劇,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脈弱。無明顯的熱象、寒象。二證雖同為氣虛證,但因病位所屬臟腑不同,症狀各有特點。
肺氣虛證:由於肺功能減退,宗氣生成不足,氣失所主,故咳喘無力,氣少不足以呼吸,唐容川認為:「肺開竅於鼻,主呼吸,為氣之總司……凡氣喘咳息,故皆主於肺。」肺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肺氣不足,水液輸布障礙,水隨肺氣上逆而咳出,故咳痰清稀色白;肺衛氣虛,腠理不固,玄府疏鬆,易感外邪,故自汗畏風,易感冒,因此,張景岳說:「人以衛氣固其表,衛氣不固,則表虛自汗,而津液為之發洩也;若肺氣虛,無力鼓動會厭,則其聲不揚而低怯,因《類證治裁》有云:『肺為音所自出……以肺通會厭』。」面色白光白,神疲乏力,動則諸症加重,舌淡苔白,脈虛弱,均為氣虛之象,故吳昆云:「夫面色萎白,則望而知其氣虛矣;言語低微,則聞之而知其氣虛矣;四肢無力,則問之而知其氣虛矣;脈來虛弱,則切之而知其氣虛矣。」
心氣虛證:因心功能減退,心氣空虛,無力鼓動血行。心神不安,故心悸怔忡,朱丹溪認為「有氣虛者,由陽明內弱,心下空虛。正氣內動,心悸脈代,氣血內虛也。」宗氣虧虛,胸陽不運,氣機阻痺,故胸滿氣短;汗為心之液,心氣虛,不能攝斂而外洩,「蓋汗乃心之液,心無所養,不能攝血,故溢而為汗……」(《證治要訣》)。神疲乏力,面色 白,舌淡苔白,脈弱,均為氣虛之象。
肺氣虛證和心氣虛證,就其臨床症狀而言,二者除具備氣虛的共症外,因前者病位在肺,故有肺功能減退的症狀:咳喘無力,咳痰清稀色白,氣少不足以息,自汗畏風,易感冒。後者病位在心,故有心功能減退的症狀:心悸怔忡,胸滿氣短,自汗。二證雖然均有自汗,但前者為衛表不固,後者為虛不斂液。
肺氣虛證和心氣虛證,就其病機病勢而言,肺氣虛證的病機為,肺功能減退,宣降失職,宗氣不足,氣失所主,腠理不固,玄府疏鬆。若肺氣虛進一步發展,常可氣虛及陽,出現虛寒症狀,或累及心氣,心肺氣虛,氣虛血瘀,或累及腎氣,腎不納氣,形成肺腎氣虛證。心氣虛證的病機為心功能減退,無力鼓動血行,心神不安,宗氣不足,胸陽不振,氣機阻痺。若心氣虛發展,累及心陽,形成心陽虛證,亦可累及於肺,形成心肺氣虛證。二證均為虛證,均屬慢性疾患,起病緩慢,病程較長,不易速愈。
肺氣虛證和心氣虛證,就其病因病史而言,二者均屬氣虛,前者有久咳或過勞的病史病因,後者多可見於高年氣虛的患者,常有思慮過度的病因。
肺氣虛證,臨床治療宜補肺止咳,益氣固表,方用補肺湯(《永類鈐方》),「損其肺者,益其氣」(《難經》);心氣虛證,治療宜益氣養心,安神補血,方用養心湯(《證治準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