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特色針刺法治中風後偏癱

中風是在氣血內虛的基礎上,因勞倦內傷、憂思惱怒、嗜食厚味及煙酒等誘因,引起臟腑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直沖犯腦,導致腦脈痺阻或血溢腦脈之外,以突然昏僕、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為主症,具有起病急、變化快的特點,好發於中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病,大體上相當於西醫的急性腦血管病。中風病致殘率較高,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如偏癱、偏身麻木、言語謇澀等症狀,針刺療法對於中風後偏癱有顯著的療效,無論是在急性期,還是恢復期和後遺症期,針刺療法都有其特定的組方配穴,不同的針刺方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應用。對中風病採用分期特色針刺法綜合治療,有較好的效果。

「醒腦開竅」針法 貫穿整個治療過程

「醒腦開竅」針法治療中風,是由石學敏院士基於中風病的基本病機為瘀血、肝風、痰濁等病理因素導致的「竅閉神匿、神不導氣」,而確立中風病的治療法則為醒腦開竅、滋補肝腎,並強調針刺手法量學規範。醒腦開竅針刺法適用於中風後任何時期,主穴之方一以內關、人中、三陰交為主穴,輔以極泉、尺澤、委中以疏通經絡,主穴之方二為印堂、百會、上星、雙側內關、患側三陰交,在主動運動尚未出現之前,主穴之方一與二可以交替使用,主動運動出現後主穴之方二可替代主穴之方一。

分期特色針法 與醒腦開竅針法交替使用

偏癱早期:主要表現為患側肢體處於軟癱狀態,肌張力、肌力減低或喪失。中醫認為此時乃屬真氣去,邪氣獨留。若單純針刺偏癱側,難以調動經氣,此時應用醒腦開竅法及巨刺法,在給予大幅度提插捻轉產生強烈針感的同時,交替針刺健側,瀉實以補虛,益元調氣,疏通經絡氣血,使經脈氣血調和。

偏癱恢復期:此時出現聯合反應,肌張力較前稍高,採用頭、體針相配與醒腦開竅法交替使用,旨在不斷向大腦輸入運動、感覺信息,以誘發肢體運動,促進腦細胞「功能重組」,以實現對低位中樞的調控。頭針取運動區,體針取金針王樂亭中風十三治之糾偏方,穴位組成:百會、風府、風池(雙)、肩腢(雙)、曲池(雙)、合谷(雙)、環跳(雙)、委中(雙)、陽陵泉(雙)、懸鍾(雙)、太沖(雙),諸穴配合以疏導經氣,調和陰陽氣血,疏通經絡,促進患側肢體功能恢復。

偏癱後遺症期:此時出現患肢肌張力異常增高、肌肉痙攣,即優勢肌群(主動肌群)的張力已經出現並逐漸增大以至亢進,發展為痙攣,但非優勢肌群(拮抗肌群)的張力很弱甚至缺如,伸、屈肌群失衡,表現為一系列異常運動模式,此時針刺的目的是恢復伸、屈肌張力的平衡,故治以頭針運動區配合張力平衡針法與醒腦開竅法交替應用,針刺頭針運動區,不直接刺激痙攣肌而無加重肢體痙攣之弊,並能進一步改善患側上下肢運動協調性和精細動作的完善,促進正常運動模式的建立。張力平衡針法同時選取患肢痙攣肌和拮抗肌上的有效穴位,分別施以不同刺激手法,抑制痙攣肌,興奮拮抗肌,協調和平衡痙攣肌與拮抗肌的肌張力,以達到生物力學平衡,促進共同運動向分離運動轉化,改善關節活動度,從而有效緩解肢體痙攣狀態,提高肌力。

病久體衰,患肢肌肉逐漸萎縮,筋膜、韌帶機化,關節僵化,屈伸不利,肢體功能廢萎不用,恢復較慢者,乃因五臟虛損,氣血虧虛,陽氣不達,血脈失暢所致。此時針刺以王樂亭中風十三治之「治背俞方」(五臟俞加膈俞)與透穴為主,可配以火針則可溫陽化滯,通利關節。

偏癱的針刺治療,根據偏癱康復各個階段的特點,適時結合應用相應的針刺療法,早期應以誘發肢體運動功能,縮短軟癱期為主,痙攣階段則以控制肌張力、改善肢體運動功能為主。分期療法是根據中風偏癱恢復過程不同階段的特徵而採取相應的針刺方法,體現了中醫因時治療的思想,在治療的過程中還要因人而宜,採用隨症及辨證配穴的方法,以達到全面施治的目的。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