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發「五禽戲〞動功

[FS:CONTENT_START]

自發「五禽戲」動功是「五禽戲」中的一種「內外動靜兼修」的氣功,屬內功型的動功。練功者通過意念,意守丹田等穴位的活動,促使全身肌肉放鬆,進而「入靜」,使大腦皮層處於一種特殊保護性抑制狀態。當入靜達到一定程度時,便會「靜極生動」,產生自發的「五禽戲」動作,甚至發出「五禽」的聲音。本功法對治療冠心病、肝硬化、腎結石、高血壓、肺氣腫、風濕等一些疾病有顯著療效。

【功法操作】

宋代《雲笈七簽》中有「五禽戲」的記載:「虎戲者四肢距地,前三擲,卻三擲,長引腰,乍起,仰天即返,距行前卻,各七過也。鹿戲者四肢距地,引項返顧,左三右二,左右伸腳,伸縮六三、六二也。熊戲者正仰,以雙手抱膝下,舉頭左僻地七,右亦七,蹲也,以手左右托地。猿戲者舉物自懸,伸縮身體,上下一七,以腳鉤物自懸,左右七,手鉤起立,按頭各七。鳥戲者雙立手,翹一足,伸兩臂,揚眉鼓力,左右二七,坐伸腳,手挽足距各七,伸縮兩臂各七也。」

練功前先要排除大、小便,寬衣解帶,取掉身上各種硬物,如手錶、眼鏡、鋼筆、硬幣等,以免在「外動」時毀壞或碰壓受傷。

一、練功姿勢

以自然站式為主,但也可以採取平坐或仰臥式,或三者交替輪換,避免久立不能支持而產生頭暈現象。

1.自然站式兩腳開立,腳外側與肩同寬,腳尖平行向前。上體自然伸直,微向前傾。兩手下垂,置於體前側,稍離開大腿。頭頸稍向前低,使鼻尖對著自己肚臍。

2.平坐式在高低適當的椅子上正坐,臀部坐於椅前1/3處,並使會陰部貼於椅面前緣處。兩腳平放觸地。上身與大腿、大腿與小腿均成90度角。兩下肢相距與肩同寬,平行向前。兩手垂於大腿兩側,小腿垂直於地面。頭頸端正,沉肩鬆肘。

3.仰臥式自然仰臥。

在站、坐、臥三種練功姿勢中,採用站式較易放鬆,因而也較易發動,所以練本功提倡以站式為主。

二、練功方法

1.用一隻手的中指(男左手,女右手)按壓肚臍四十九下(肚臍內一寸為練本功的「丹田」部位,包含有練道家氣功的先天呼吸和返老還童之意)。

2.默念口訣:「我心情舒暢,神態從容;我飄飄若仙,如入雲中;我氣血運行,經絡通暢;我意守丹田,靜極生動」。此時弱好像有騰雲駕霧、飄飄然的自我感覺。要注意:練本功的整個過程都要貫徹「口訣」的意境。當練到能發動以後,口訣可不默念,只存思想達到口訣的意境即可。

3.意想氣血自頭頂百會穴開始,從前後左右,四面八方逐漸向下降至腳底,就好像用一桶承從頭頂淋下去,水從頭頂向四面八方往下瀉一樣。隨氣血下行時,所經過的部位都有好像棉花、海綿一樣輕鬆的感覺,達到全身非常放鬆的意境。如此反覆進行降氣放鬆3次。

4.兩眼內視自己腳底的「湧泉」穴。內視時,要意想氣血好像都注於該穴一樣,並意守著它,男的默數七下,女的默數六下,稍停。

5.內視兩眼之間鼻樑的「祖竅」穴,男的默數三下,女的默數二下,稍停。

6.內視肚臍內。意守默數,男默數七下,女默數六下,稍停。

7.內視肚臍,然後意向肚臍向後吸氣——不是口鼻吸氣,而是意想著肚臍在吸氣。男的分五段(五下),女的分六段(六下),吸到肚臍好像貼住脊椎上的命門穴,稍停。

8.內視肚臍貼住命門。男的默數七下,女默數六下,稍停。

9.意想肚臍向前呼氣。男的分五段(五下),女的分六段(六下),呼至肚臍復原。

10.做完上述意念活動之後,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肚臍內,默念與意想著:眼內視肚臍,耳內聽肚臍,腦內想肚臍。此為。「三元歸一」。要做到不注意自己的呼吸,眼、耳、口、鼻都封閉著內向肚臍,即所謂「四門緊閉」。就這樣反反覆覆地默念、意想,意識始終貫注於肚臍。[FS:PAGE]久久守候,一直練至15分鐘至半小時,甚至 l小時。如果沒有產生「外動」就可以收功。若「外動」起來,則讓其自然地動,可以動半小時至2小時才可收功。

11.收功法。首先想著自己要收功。若外動時,想著動作要停下來,把意識分散開來,不再守丹田部位,把意守移向腳底湧泉穴,動作便會慢慢停下來。然後意想肚臍內有氣,用意運氣自臍部左上角起向右逆時針方向繞臍轉圈,由小到大轉三十六圈(女性轉圈方向均與男性相反)。大圈範圍上不超過肋弓,下不超過髂骨和恥骨,即只在腹部的軟組織範圍內;再反過來轉圈,由大到小,順時針方向轉三十六圈,把氣收回集中於肚臍內。然後把氣向全身慢慢放散開來,達於頭茴手足。最後搓熱兩手手掌、手背,以手掌擦面部至頭頂部和後枕部三十六次。如果練站式,司接著緩緩徐步放鬆。

三、演變規律

1.按照上述鍛煉方式練功至一定程度,就會產生不由自主的「外動」現象。這樣「外動」初起為小動,且往往是從患病關節或部位先開始,漸至大動,再回復小動而停止。動作起初並沒有規律,練功日久就有一定的規律性。外動時會自發地自我拍打、按摩、點穴,以及發出一些近似太極拳、武術、體操、舞蹈或平時習慣做的各種各樣的動作。動作有快有慢,有剛有柔,千變萬化。有時會連蹦帶跳或隨地打滾,甚至出現一些高難度動作,或因受疾病障礙而無法做到的動作。特別是還會自發地動出虎、熊、鹿、鳥、猿等五禽的形象動作或聲音。而各人做出的各種動作,包括五禽動作,都是不盡相同的,所以沒有固定的圖解規律。一般大致相同的是:發出虎形時,五指會抽搐起來形成虎爪狀,還會發出「呼呼」的聲音和老虎撲抓的動作;發出熊形時,呈笨重的姿態,出現踏步慢走或隨地打滾的嬉戲形象;發出鹿形時,手指會收成鹿角狀,手從自己頭上兩側的角部伸出,並出現鹿的小跑小跳的輕快形象;鳥形如鳥飛翔,呈輕飄柔和的形象,或發出鳥叫鷗鳴的聲音,或出現鳥翼鶴嘴的手型;發出猿形時,會五指撮攏,或猿猴的撮鉤手型,做出攀樹摘果或抓耳搔腮的形象,或發出猿啼猴叫的聲音。伴隨「五禽」各個形象的出現,還會呈現相應的瞼部表情:有的人會發出五臟所主的五志,如喜(笑)、惱怒、憂思、驚(恐)、悲(哭)的情緒和聲音,所以有些人在練功中會又哭又笑。

如果已經產生了「外動」現象一周以上的時間還未出現「五禽」者,則應把每次練功的時間加長至1小時以上,進一步加強練功的效果,這樣就可能會出現更多動作,「五禽」動作也較容易發出來。由於外動與身體的健康狀況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觀察患者練功時先動哪個部位及其拍、按、點哪條經絡和穴位,還可判斷出該部位或該經絡穴位所屬的臟腑可能存在著疾病。同時,根據練功者氣沖病灶的反應和發出的「五禽」和「五志」情緒(圖3-1),還可推想出某種疾病的存在,從而有可能把某些潛伏的隱患也診斷出來。

圖3-1

2.有的人在外動時先出現「五禽」動作,後出現拍打、按摩、點穴動作,有的人與此相反或交替出現,這都是正常現象。

3.有的人練1~2次就會動起來,有的人練較長時期甚至多年也動不起來,這是由於各人的入靜和意識集中於肚臍的程度不同,或因經絡敏感程度不同所致。另外,有些人因原先已練習某種氣功並成了「定型」習慣,而改練本功就可能一下子不適應,需經相當長時間的鍛煉,待適應了本功後才能生「動」。是早動還是遲動,其關鍵是意識能否集中於肚臍。越能意守丹田,則越容易發「動」。故應特別注意意識集中於肚臍上這一點。

4.有的人在初練的一段時期內。只有肚臍跳動或內氣運轉、氣沖病灶等「內動」感覺,而無「外動」產生,這是正常的。經過相當長時期的內動以後,就會產生「外動」,這是「內動推動外動」的必[FS:PAGE]然結果。

5.當發出了「五禽」動作以後,就會出現兩掌相合的「合掌交經」動作,然後才收功。這也是規律。

6.當外動經過一個較長的階段以後,就會「動極生靜」,練功時不再會出現動作,此時除感到有一般的內氣運轉外,還會有大小周天的感應。更進一步深化時,還可達到虛無(忘我)的意境(「靜功」上稱為「虛無功」或「虛靜功」、「清虛功」)。這時,大腦處於高度安靜境界,整個人好像已不復存在,只感到「丹田」、「祖竅」或「湧泉」這些主要穴位存在,或感到這些穴位在呼吸。練5分鐘虛無功,其效果就相當於休息1小時。

7.練功經過「靜極生動」至「動極生靜」階段之後,最後就能達到「動靜合一」、「動靜自如」的境界,練功時若想練五禽動功,便會自然發動,出現五禽動作;若想練大小周天內氣運轉或虛無功,則練功時就會靜止而不會產生外動。這是練功者長期堅韌不拔,功夫老到,爐火純青的結果。

8.練功較長時期後,身體好起來,但出現不思飲食、睡眠少、清心寡慾等情況而精神卻很好,這是達到了道家氣功稱之為「三全三圓」的境界。所謂「三全三圓」即是:戒思慮神全,戒言語氣全,戒色慾精全;精圓不思欲,氣圓不思食,神圓不思寐。這是氣功修練卓有成效的反映。

9.練功相當一段時期後,內氣運轉達到一定功夫之時,就會自發打通小周天、大周天,在打通之前,會先出現循著大小周天運行的路線進行不自主的拍打、按摩現象。練功不必追求大、小周天,追求則容易引起內氣亂竄等弊病,只能聽其自然地打通。倘若氣在打通了全身之後,不按大、小周天循行路線走,可以意識引導,使氣循大、小周天順經而走。

10.本功練至高級階段的時候會發揮人體的特異功能,諸如發放外氣,眼睛能看到人們頭上的光環和發出的外氣,甚至能透視物體或進行思維感應等。

【主治病症】

一、坐骨神經痛

練自發「五禽戲」動功,一般三周即可發出「五禽」動作,動作出現後疼痛減輕,甚至消失。

二、慢性腎炎

練本功,每日1~2次,一般一月即可收到明顯效果。症狀消失,體[FS:CONTENT_END]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