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的拔罐療法

足跟痛症多見於中、老年人,輕者走路、久站才出現疼痛,重者足跟腫脹,不能站立和行走,平臥時亦有持續酸脹或刺樣、灼熱樣疼痛,疼痛甚至牽涉及小腿後側。病因與骨質增生、跗骨竇內軟組織勞損,跟骨靜脈壓增高等因素有關。對骨質增生者,治療雖不能消除骨刺,但通過消除骨刺周圍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症,疼痛同樣可以消除。一般分為氣滯血瘀和肝腎虧虛2型。

一、氣滯血瘀

(一)症狀

足跟部腫脹持續疼痛不能緩解,不能站立、行走,休息時候疼痛不能明顯緩解。

(二)治法

(1)選穴 膈俞、血海、承山、崑崙、太溪。

(2)定位 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 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6]。

血海: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坐位,屈膝成90°,醫者立於患者對面,用左手掌心對準右髕骨中央,手掌伏於其膝蓋上,拇指尖所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3)。

承山:在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崑崙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膕橫紋中點至外踝尖平齊處連線的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19-2)。

崑崙:在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當外踝尖與跟腱連線的中點取穴,見圖3-5-1)。

太溪: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由足內踝尖向後推至凹陷處(大約當內踝尖與跟腱間之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26-2]。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用梅花針在扭傷部位的腫痛處、瘀血處及上述各穴輕叩淺刺至出血後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l療程。

二、肝腎虧虛

(一)症狀

足跟部腫脹疼痛,疼痛時發時止,走路、久站、勞累後疼痛明顯,休息時疼痛可以緩解,伴有腰膝酸軟、神疲乏力。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三陰交、崑崙、太溪、照海。

(2)定位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以手4指併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見圖2-6-4)。

崑崙:在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當外踝尖與跟腱連線的中點取穴,見圖3-5-1)。

太溪: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由足內踝尖向後推至凹陷處(大約當內踝尖與跟腱間之中點)為取穴部位,見圖3-6-1]。


圖3-6-1太溪、照海


圖 3-6-1 太溪、照海

照海: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見圖3-6-1)。

(3)拔罐方法 針罐法。上述4穴用毫針針刺,得氣後留針10分鐘,出針後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三、注意事項

急性足跟痛應臥床休息,緩解後也應減少行走、站立和負重,宜穿軟底鞋,每天睡前用熱水泡腳30分鐘。

; 四、病例

張某,男性,62歲。右足跟酸脹隱痛20餘天,近3天來疼痛加劇,行走困難,痛涉小腿,平臥時疼痛不緩解,但無紅腫發熱感,x線片提示足跟底部後外側的邊緣處有一約0.2厘米×0.4厘米的勾狀骨刺增生。穴取承山、崑崙、太溪,採取針罐法,上述4穴用毫針針刺,得氣後留針10分鐘,出針後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連續治療3療程,諸症悉愈。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