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冶忱,浙江省山陰人,生於1909年,卒於1975年。幼讀私塾,1924年師從馮叔瑩、陳芷皋、林東湖等人學醫。1930年到京,1943年開始行醫。1949年後,曾在西鶴年堂等處應診。1958~1960年在北京市進修學校任教,後被調至北京中醫醫院內科工作。
生平簡介
盧冶忱,浙江省山陰人,生於1909年,卒於1975年。幼讀私塾,1924年師從馮叔瑩、陳芷皋、林東湖等人學醫。1930年到京,1943年開始行醫。1949年後,曾在西鶴年堂等處應診。1958~1960年在北京市進修學校任教,後被調至北京中醫醫院內科工作。擅長治療痺證、肝炎、腎類及濕熱病等。
學術思想
盧冶忱臨床非常注重把握病能。所謂病能,即近代所指的病態,也就是通稱的症狀。具體症狀的產生,因為人體發病機制的不同,病位的差異,所以錯綜複雜、各不相同。但不論症狀如何複雜,其間都有一定的規律性。在臨床上,我們往往見到患者發怒而肝郁氣滯後,出現胸悶脅痛,呃逆不暢,不思飲食,甚則脘腹脹滿,四肢無力等表現,這就是肝乘其所勝,即肝氣橫逆,犯胃克脾,所謂肝旺脾虛的現象。再如肝火上逆灼肺之咳血,證見咳嗽痰中帶血,咯吐不爽,心煩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等,即為肝火亢盛,肺氣不行,反侮其所不勝,這就是木火刑金的現象,其病機為肺陰虧損,不能沛降雨露,致肝失潤澤,或由肝陰暗耗,肝之本體陰血不足而失榮,導致肝之邪火偏亢,灼傷肺絡而血上溢。此等複雜證候,臨床應仔細明辨。
盧冶忱非常重視三焦辨證,對「三焦」的實質和「病能」有獨到的見解,認為三焦既有其名,又有其形。若是三焦有名無形,為人體可有可無之物,即不可能流傳至今。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頭面軀殼,各有定位,各司其職。而機體之發育生長,均賴氣血濡養。無論氣血之縈繞週身,慓疾滑利,往復上下,還是三焦水道,瀰漫全身,濡潤臟腑,溫煦四末,網圍週身,形同大囊,全賴三焦有形之物,而且三焦為人體生長發育的主要器官。人體一切災難莫不與三焦有關,古今療疾愈病莫不從氣血入手,故三焦在人體實為至要之腑。
臨床經驗
盧冶忱臨床非常善於從三焦辨識疾病。如他認為,上焦火盛可表現出頭昏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牙痛口瘡、咳嗽痰盛等;中焦火盛可表現出心煩善怒、口苦咽干、心悸不眠、消谷善饑、大渴引飲等;下焦火盛可表現出小便短赤、溲血澀痛、大便干結、腹痛下瀉等。雖說臟腑經絡各有其所主病候,但無論哪一經均與三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果進一步探究,則無論哪一臟器都有網膜包圍,這個臟器所得溫暖和濡潤的主要來源,是靠陰陽的平衡,三焦的少火;若三焦成為壯火,則該臟器不但得不到正常的溫暖和濡潤,反而壯火可把該臟器的精華耗損。
比如三焦相火過旺,便會導致肝陽的亢盛、肝陰的虧損,於是出現口苦咽干,頭昏目眩,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等表現,這是三焦與膽的相火為患。又如脾為倉廩之官,水谷之精是脾陰之所藏,意與智是脾陽之所藏。若平素恣意飲冷以致脾陽不振,運化不行,大便洩瀉,這是脾陽被寒水所困,因而形成洩瀉。從三焦的角度來看,這是因為飲食失調,不禁寒涼,使三焦內部的陽氣消耗或郁遏,從而使三焦內部陰盛於陽,氣化為水,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云:「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因此,三焦在於人體是一個很重要的臟器。正因為他是交相往復的通道,是有出有入的器官,所以它應該屬於腑而不屬於髒,更因為它與人體各個臟器、各個組織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所以在生理和病理上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後世影響
盧冶忱一生致力於中醫臨床及教學工作,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的中醫藥人才。他先後收徒8人,為發揚光大祖國醫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