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醫–王樂亭

生平簡介

王樂亭,名金輝,河北省香河縣人,生於1895年,卒於1984年。師從北京針灸名醫陳肅卿。1929年開業設診,人稱「金針王樂亭」。1953年,被聘至北京中醫學會,曾任北京市第二中醫門診部顧問,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醫師,北京第二醫學院(現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北京中醫學會委員、針灸委員會理事等。 


生平著作

王樂亭,名金輝,河北省香河縣人,生於1895年,卒於1984年。曾考入中國大學學習,兩年後,棄學從醫,拜北京針灸名醫陳肅卿為師。1929年考取「醫師執照」後,王樂亭開始使用針灸行醫治病,人稱「金針王樂亭」。1953年,被聘至北京中醫學會,曾任北京市第二中醫門診部顧問,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醫師,北京第二醫學院(現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北京中醫學會委員、針灸委員會理事。《金針王樂亭》一書是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很好總結。


學術思想

「治痿獨取陽明」,故一般臨床治療癱痿病證時,多以陽明經穴為主。王樂亭老醫生在開始治療癱痿時也遵古訓,選用上述經穴,但是實際效果不夠理想,於是開始探求新的治療思路。他認為督脈為陽脈之海,督一身之陽,人體的一切功能活動,皆為陽氣所主。如果陽氣不能上升下達,則陰血鬱閉,筋脈失榮,故痿弱不用。況且督脈與任脈相通,一陰一陽,相互協調。所以治督可使陽氣暢達,陰陽氣血調和,以期陽生陰長,恢復肢體功能活動。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督脈十三針處方:百會、風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陽、筋縮、脊中、懸樞、命門、腰陽關、長強。用補法可補益陽氣、強筋壯骨、補髓益腦;用瀉法可抑陽清熱、疏通經氣、調理氣機。

對於中風的治療,他首先重視經氣的通順,認為經氣舒暢則血脈得以流通,血脈流通則筋肉得養,關節滑利。進而提出中風十三治法,即牽正刺法、牽正透法、手足十二針法、糾偏法、十二透刺法、開閉醒神法、回陽固脫法、督脈十三針法、治背俞法、老十針法、治任脈法、治六腑俞法、刺募法。中風十三治法中,起著通經活絡作用的常用配穴是「手足十二針」(雙側合谷、內關、曲池、三陰交、足三里、陽陵泉)和十二透刺法(肩腢透臂臑、腋縫透胛縫、曲池透少海、外關透內關、合谷透勞宮、陽池透大陵、環跳透風市、陽關透曲泉、陽陵泉透陰陵泉、絕骨透三陰交、丘墟透申脈、太沖透湧泉)。「手足十二針」是從五輸穴中精選出來的,以陽經為主,陰陽相配,是中風的首選方,適用面廣,可用於身體虛弱的患者。而透刺法,針感強,刺激大,對病程日久,病情頑固或兼有關節拘攣者可用,但有傷正氣之弊,所以虛實補瀉一定要掌握好。對於體質比較虛弱或為虛證時,應當在進針之後首先使之得氣,然後再透刺到達對側穴位;如果體壯證實則可進針直達對側穴位,再候氣、得氣施行補瀉手法。


臨床經驗

針灸治療時,若辨證已明,治法已定,配穴處方至為關鍵。王樂亭將配方原則概括為以下三點,即注重局部與整體相結合,注重調整臟腑氣血功能,注重循經為主、證因標本相結合。他取穴要求非常嚴格,力求精確。當部位確定後,即以左手拇指指甲於腧穴的正中掐一「十」字,交叉的中心正對腧穴的中心,然後輕輕按壓。他始終堅持雙手配合進針,反對單手進針,尤其重視左手的配合作用。他認為雙手配合,用力適宜,持針穩妥,刺穴準確,不會左右搖擺或上下移位,患者一般都感覺不到疼痛。他對病人體貼入微,施術時態度端莊,操作謹慎,確有「握虎擒龍之感」。


後世影響

王樂亭一生中培養出大量針灸門人,毫不保留地把技術傳給下一代針灸事業的接班人,如韓福如、耿永明、於匯川、鈕韻鐸、王立山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