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醫–王僕誠

生平簡介

王僕誠,原名聯福,男,漢族,生於1877年,卒於1961年,四川省江縣人。早年在藥店學習醫藥,1903年起開業行醫,以擅治小兒疾病馳譽成都,人稱「王小兒」。精通兒科理論,臨床經驗豐富,對治療小兒傳染病及腸胃病有獨到之處。1955年,從四川省成都市奉調來京,參加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建院初期的醫療和教學工作。為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中醫兒科名老中醫,因其醫術精湛,療效卓著而享譽全國。


生平著作

王僕誠,原名聯福,男,漢族,生於1877年,卒於1961年,四川省江縣人。早年在藥店學習醫藥,1903年起開業行醫,以擅治小兒疾病馳譽成都,人稱「王小兒」。精通兒科理論,臨床經驗豐富,對治療小兒傳染病及腸胃病有獨到之處。  1953年,他被四川省行署授予「中醫專家」 的光榮稱號,並被榮選為成都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從四川省成都市奉調來京,參加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建院初期的醫療和教學工作。為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中醫兒科名老中醫,因其醫術精湛,療效卓著而享譽全國。


學術思想

王僕誠從事中醫兒科工作60餘年,造詣頗深,主張防重於治。他提倡「三分醫藥,七分調理」,反對常服藥,亂服藥。他說,只要慎風寒,節飲食,勤鍛煉,講衛生,小孩就會不生病或很少生病。即使偶而患病,只要稍加調理,也會很快痊癒。他強調,兒科醫生不僅要富有同情心,而且還要有耐心,要善於理解患兒家長的心情。要耐心解釋,多作分析,不要把小病說成大病,同時還要把應當注意的事情和調理方法告訴病家,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把病治好。


臨床經驗

王僕誠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結合中醫理論,總結出一整套有效的中醫兒科臨床辨證論治和調治護理方法。其處方藥味不多,藥量不大,既照顧到小兒陰陽的全面調理,又突出了小兒生理病理特點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因此,療效高,花錢少,很受群眾歡迎。例如,對於小兒咳嗽,他根據中醫「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的理論,指出小兒咳嗽除外感外,多由飲食不節,內傷脾胃所致。因此,在治法上提出「與其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採用消食導滯為主,輔以止咳化痰的治本之法,療效頗佳。又如,對於小兒發熱,他認為,「早晚燒(發熱)、手足心燒、陣陣燒是食積燒」, 即因飲食積滯、消化不良引起的發燒。這種發熱與那種持續不停,甚至體溫越來越高的外感發熱是有區別的,臨證時必須分辨清楚。由於小兒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常表裡兼病。因此,在治療上既要分清表裡,又要表裡兼顧而有所側重。


醫德事跡

王僕誠常講,人與人之間應當休戚與共,緩急相通。特別是在別人困難的時候,更要將心比己。他說,醫非營業,藥以治病,醫生不能唯名利是務。他主張,醫生的職責是一不圖報,二不沽名。在他創辦的「榮豐堂」 藥店,懸掛著許多牌匾,他最喜歡「醫非營業」、「藥以治病」這兩副。對於病重而又無錢買藥的患者,他總是免費施藥診治。解放前,天花病廣泛流行,他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不僅專心研究運用中醫中藥治療天花的有效療法,而且熱心推廣接種牛痘疫苗以預防天花。每年春秋兩季,他都要免費為群眾接種牛痘疫苗。當時,成都尹仲錫曾設「慈惠堂」,收養被人遺棄、無家可歸的病殘孤兒,並教以技藝。他則義務為那些小孩治療疾病,所需藥品均免費提供。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