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醫–趙錫武

生平簡介

趙錫武,原名鍾錄,河南省夏邑縣人,生於1902年,卒於1980年。18歲時自學中醫。25歲時考取行醫執照,在北京正式開業。1943年應聘於華北國醫學院。建國後,在北京中醫進修學校門診部工作。1955年,調到中醫研究院,曾任中醫研究院內外科研究所內科主任,西苑醫院心血管病研究室主任,中醫研究院副院長,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十一大代表,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副會長,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古典醫籍整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等。


生平著作

趙錫武,原名鍾錄,河南省夏邑縣人,生於1902年,卒於1980年。幼年家境貧寒,18歲時開始自學中醫。25歲時考取行醫執照,在北京正式開業。1943年應聘於華北國醫學院。建國後,在北京中醫進修學校門診部工作。1955年,調到中醫研究院,先後在內外科研究所、西苑醫院工作。曾任中醫研究院內外科研究所內科主任,西苑醫院心血管病研究室主任,中醫研究院副院長,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十一大代表,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副會長,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古典醫籍整理委員會主任委員。著有《趙錫武醫療經驗》。


學術思想

趙錫武一貫主張中西醫相結合、辨病與辨證相結合。他強調中西醫要互相學習,在學術領域內,應努力找到中西醫的相互結合點,並在這個點上有所突破。比如,病有傷寒、溫病、雜病之不同,治療時當先辨其為內傷、為外感、為傷寒、為溫病。如為傷寒,則宜先辨其為太陽、為陽明、為少陽、為三陰。如在太陽,又當辨其為中風、為傷寒,然後再辨是桂枝證或是麻黃證、柴胡證、青龍證等。對於溫病,當先辨其為「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溫病,還是「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之溫病,然後才能處方。他還認為證是指症候群而言,即若干症為一證,而病又是證所組成,故辨證必當辨其共性和個性,如脈浮發熱惡寒者為傷寒,不惡寒而渴者為溫病,脈浮發熱是共性,惡寒與渴是個性。

趙錫武非常重視辨證施治,認為辨證施治是祖國醫學的重要治病手段。而辨病則要分清主症與次症。主症反映疾病的本質,次症即為伴隨症狀。如一學生治療一例腹瀉病,採用各種止瀉法均無效,向趙錫武請教如何治療。趙錫武問病人有無「心下痞」,原來患者認為這個症狀不重要而沒有表述,結果影響了辨證論治。後改服瀉心湯治療,腹瀉即愈。因該病心下痞為主症,腹瀉為次症,治主症而次症自愈,如單治次症則無效,因此治病要抓主症。趙錫武認為辨證施治的實質就是辨別清楚「病因體異」,「藥隨證變」,所以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之說。辨證與辨病相互聯繫、不可分割。辨證是為了認識疾病,認識疾病是為了治癒疾病。鑒於病的證候不同,治法亦異,故既要辨證,又要辨病。這就是趙錫武的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辨證施治觀。


臨床經驗

趙錫武臨床經驗豐富,學術成就突出,對很多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塞、心肌炎、腦血管病、糖尿病、小兒麻痺、肺炎、腎炎等的診治均有獨特專長,療效顯著。如根據多年的臨床觀察,他提出對於肺炎的治療,不能囿於溫病的衛氣營血學說。否則,在氣就不能治營,或已到胃了也不能治氣,實際上違背了上工治未病的原則。所謂上工治未病乃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能夠切斷病程進展就是治未病,如果治法晚於自然病程就要出現壞證。所以,他特別推崇葉天士的名言「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之醫理,認為肺炎的病位在肺,病邪在髒,而不是風邪侵襲肺衛皮毛,指出風溫病機的傳變首先是犯肺。即名肺炎,說明邪已犯髒。即便是輕型肺炎初期,也屬肺熱裡實之證,又多傷陰,故不能依靠輕取獲取,非一般辛涼之劑所能勝任。治療上應予直接清解肺熱,以期急速阻遏病情發展為宜。


後世影響

趙錫武一生致力於中醫事業,曾擔任中國中醫研究院中醫內科研究生導師,招收首屆中醫碩士研究生四名:魏慶興、朱邦賢、陳士奎、周安方。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