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紹琴,北京市人,生於1918年,卒於2001年。三代御醫之後,趙氏幼承家學,後又拜師於太醫院御醫韓一齋、瞿文樓和北京四大名醫之一汪逢春,盡得三家真傳。1934年,懸壺北京。1950年,參加衛生部舉辦的中醫進修學校。1956年,到北京中醫學院任教。曾任北京中醫學院溫病教研室主任,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科學會顧問,中國醫學基金會理事,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等。
生平著作
趙紹琴,北京市人,生於1918年,卒於2001年。三代御醫之後,其曾祖父、祖父和父親均為清太醫院御醫。趙氏幼承家學,後又拜師於太醫院御醫韓一齋、瞿文樓和北京四大名醫之一汪逢春,盡得三家真傳。1934年,懸壺北京。1950年,參加衛生部舉辦的中醫進修學校。1956年,到北京中醫學院任教。曾任北京中醫學院溫病教研室主任,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科學會顧問,中國醫學基金會理事,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著有《溫病縱橫》、《文魁脈學》、《趙紹琴臨證400法》、《趙紹琴臨床經驗集》、《趙紹琴內科學》等。
學術思想
趙紹琴認為,溫病的本質是鬱熱,衛氣營血皆然。故爾,治療溫病必須貫徹宣展氣機、透邪外達的治則,不可徒執清熱養陰,遏伏氣機。宣透為治療溫病之要義。宣,指宣散、宣發、宣通、宣暢;透,指透洩、透發。宣透的治法屬於祛邪的範疇,它的特點在於為邪氣尋找出路以引邪外出。比如,溫病的衛分證,屬肺衛鬱熱證。因此,衛分證的治療應辛涼清解,宣郁清熱。此辛散意在開郁,並非發汗解表。葉天士在《外感溫熱篇》中提出「在衛汗之可也」,他認為這並不是應用汗法,絕不能用辛溫發汗之法,當用辛涼清解之法,清解肺衛熱邪,使邪去熱清,衛疏三焦通暢,營衛調和,津液得布,自然微微汗出而愈,雖不發汗而達到了汗出的目的。「汗之」不是方法而是目的。銀翹散在銀花、連翹、竹葉、蘆根等清解之品中,加入荊芥穗、豆豉、薄荷,且用量極輕,其用意不在發汗,而在開鬱閉。因此,溫病初起治法不可言辛涼解表,只能是辛涼清解。
趙紹琴臨證重視脈診,強調診脈分浮、中、按、沉四部。他將家傳脈學整理歸納,提出診脈八綱(浮、沉、遲、數、虛、實、氣、血)和診脈四部(浮、中、按、沉),與舊說大不相同。他將浮、中、按、沉四部,在溫病中對應衛、氣、營、血,在雜病中反映標象和本質的關係。如浮、中部所得反映疾病的現象,沉、按部所得反映疾病的實質。他所提出的診脈八綱(浮、沉、遲、數、虛、實、氣、血)是指8類脈象。浮、沉言病機之趨勢,遲、數言病性之寒熱,虛、實言邪正之盛衰,氣、血言病位之淺深。
臨床經驗
在溫病治療上,趙紹琴善於運用葉天士「透熱轉氣」法救治高熱不退、昏迷等危重病證。他把透熱轉氣法廣泛地應用於溫病衛、氣、營、血各個階段的治療,以透邪外出為指導原則,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大大地發展了葉天士的溫病辨治理論。如溫病氣分證,使用辛寒清氣的治法達熱外出。營分證的治療在清營養陰中,適當加入具有開達、宣透作用的藥物,以去其壅塞、排除障礙、宣暢氣機,使邪有出路,則入營之邪即可外透,轉出氣分而解。如濕熱入營,可用芳香化濕清熱以開郁,疏通氣機,使營熱外達。如邪入心包,輕者用菖蒲、郁金清心豁痰、開竅通閉,連翹輕清透洩、宣暢氣機,重者必用牛黃、至寶丹之類以開其閉,使營熱外透。對於瘀血阻滯氣機而熱邪入營者,則應於散血之品加入琥珀、桃仁、丹皮等,活血散瘀通絡,排除障礙,宣通氣機,導熱達外。他認為,以上宣暢氣機的治法皆屬透熱轉氣範疇。即使溫邪入了血分,仍應考慮透熱轉氣之理。
在內科臨床方面,趙紹琴以善治疑難重證而著稱。他創造性地把溫病衛氣營血的理論應用到內科雜病治療中,對一些疑難病證主張從營血分進行辨證,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病毒性心肌炎、系統性紅斑狼瘡、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症等,均取得了滿意療效。他認為,內科病症多由邪氣阻閉氣機,人體氣血循行障礙,內郁不宣,邪氣不得洩越,蘊蓄於內引起。所以內科雜病的治療,可用解郁、疏利、宣洩等法,開散鬱結,宣通其滯,調暢氣血,通達營衛。治療時,他喜用升降散(白殭蠶、蟬蛻、廣薑黃、生大黃),寒溫並用,升降相因,宣暢三焦,條達氣血,使週身氣血流暢,火郁之邪可得宣洩疏發。根據他的經驗,治火郁證需酌加風藥,如防風、荊芥穗、蘇葉等,以風藥行氣開郁,調暢氣機,通達腠理而發其鬱火。
後世影響
趙紹琴一生致力於中醫教學及臨床工作,先後培養中醫溫病專業碩士研究生20餘名,其弟子彭建中、楊連柱等已成為中醫界的後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