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醫–趙文魁

生平簡介

趙文魁,字友琴,浙江紹興人。生於1873年,卒於1934年,終年61歲。祖上業醫,三代御醫。至趙文魁時已居住北京九代,皆以醫為業。從其祖父起即入太醫院供職,其父趙永寬為光緒前期御醫。趙文魁幼承庭訓,少年時代即在其父趙永寬的指導下頌讀中醫經典。17歲時,父親不幸病故,遂承家學,繼父業而進入太醫院。後被晉陞為太醫院院使,主管太醫院事務。宣統年間,又被賜頭品花瓴頂帶,兼管御藥房、御藥庫。1924年,太醫院解散後懸壺京門,堂號「鶴伴吾廬」。每日患者盈門,療效頗佳。上世紀30年代初,京都痧疹猖撅,即猩紅熱。他日夜應診,出入於病家之中,不幸身染疫疾,以致早逝。


生平著作

趙文魁,字友琴,浙江紹興人。生於1873年,卒於1934年,終年61歲。祖上業醫,三代御醫。至趙文魁時已居住北京九代,皆以醫為業。從其祖父起即入太醫院供職,其父趙永寬為光緒前期御醫。趙文魁幼承庭訓,少年時代即在其父趙永寬的指導下頌讀中醫經典。17歲時,父親不幸病故,遂承家學,繼父業而進入太醫院。後被晉陞為太醫院院使,主管太醫院事務。宣統年間,又被賜頭品花瓴頂帶,兼管御藥房、御藥庫。1924年,太醫院解散後懸壺京門,堂號「鶴伴吾廬」。每日患者盈門,療效頗佳。上世紀30年代初,京都痧疹猖撅,即猩紅熱。他日夜應診,出入於病家之中,不幸身染疫疾,以致早逝。其子趙紹琴,將其治療經驗整理成《趙文魁醫案選》、《文魁脈學》,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發行。


學術思想

趙氏身為御醫,出入宮內,多以脈診論病定奪,故於脈學一道,致力最深。他認為,凡病皆根於內而形諸外。症或有假不可憑者,而脈必無假而診知其本。故若能於診脈上痛下功夫,則臨證診治必能切中病機而無誤診誤治之虞,逐步形成了辨脈求本的獨特學術思想。其治雜病,注重祛邪。他博采眾家,學驗識廣,師古而不泥古,在脈學、溫病、雜病等多方面均有獨到見解。如他認為,透熱轉氣一法,可貫穿衛、氣、營、血治療的各個階段。他精究李時珍脈學,以表、裡、虛、實、寒、熱、氣、血八綱統領27脈,並創造性地提出了浮、中、按、沉診脈四法,突破古之定見。


臨床經驗

趙氏於溫熱病多所心得,認為凡溫熱病,莫不由內熱久郁,復感溫邪,內外合邪,故為高熱,甚則神昏。雖然高熱如炙,切不可因之而專進寒涼,因寒則澀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過用寒涼,每致冰伏其邪,增重其郁,愈使熱邪難出,而有遏邪入營血之虞。凡初起高熱,邪在衛分者,必用疏衛之法,辛涼清宣,宣調肺氣,使三焦通暢,營衛調和,自然微汗而愈。若邪熱內傳,尚未完全入氣者,當以疏衛為主,略加消氣之品,仍使邪由衛分宣散而出。若熱全入氣分,姑可放手清氣,但也須少加疏衛之品,以使邪有外透之機。邪熱入營,當用透熱轉氣之法,切勿純用涼營清熱之品,當視其兼邪之所在,食滯者消其食,痰結者化其痰,瘀阻者行其瘀,濕郁者化其濕,必使體內分毫無滯,氣機暢達,則裡熱自可逐出氣分而解。對於血分證治,亦當仿此。他的這一針對溫病的治療學思想,既符合臨床實際,有效地指導溫病的治療,又防止機械地劃分衛、氣、營、血病程,創意性地揭示了衛氣營血辨證的理論內涵。


後世影響

趙文魁出身御醫,醫道高玄。其子趙紹琴繼承家學,對溫病學尤有心得,為北京中醫學院溫病教研室主任,我國著名中醫學家。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