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醫–王文鼎

生平簡介

王文鼎,四川省江津縣人,生於1894年,卒於1979年。曾經師從顏聞修學習。解放後,歷任川西行署及四川省人民監察委員會委員、成都衛生工作者協會副主任、四川省人民代表、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全國五屆常委等。1956年調至中醫研究院,任學術秘書處副處長、西苑醫院副院長、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央高級幹部保健醫生等。撰有《對研究整理祖國醫學的一點意見》等。


生平著作

王文鼎,四川省江津縣人,生於1894年,卒於1979年。曾經師從顏聞修學習。解放以前在成都行醫,利用其聲望和地位,為黨做了許多工作。解放後,曾在四川省委工作,歷任川西行署及四川省人民監察委員會委員、成都衛生工作者協會副主任、四川省人民代表、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全國五屆常委等。1956年調至中醫研究院,任學術秘書處副處長、西苑醫院副院長、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央高級幹部保健醫生等。撰有《對於開展中醫研究工作的商討》、《對研究整理祖國醫學的一點意見》等。


學術思想

王文鼎認為中醫的發展和開展中西醫結合工作的前提是首先搞好繼承,不但要繼承治療經驗和有效方藥,更要系統學習理論,這樣才能談得上整理提高。進行中醫研究,必須在辨證唯物主義思想指導下,利用現代科學成果,按中醫的理法方藥進行,反對廢除理論、研究經驗或廢除中醫、研究中醫的傾向和做法。他認為如果拋棄中醫的病理、病因、診斷、症狀等,完全用西醫的一套來代替,不但達不到發揚祖國醫學的目的,反而會對祖國醫學遺產造成莫大的損害。他強調,中醫的基礎理論,包含著許多重要的研究課題。必須將中醫和中藥的研究在理論和實踐上統一起來進行研究,才能在發揚祖國醫學遺產上有所貢獻。王文鼎的這些見解,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四診方面,他尤重脈診,指出診脈必須「靜以觀其象,動以察其體」。在明確六部脈位和臟腑關係的基礎上,要以醫生的三指動靜結合來體察病人的脈象變化。靜是指醫生必須屏息斂神,置三指於寸、關、尺三部,分輕、中、重三種力量來體察脈象,如遲、數、滑、澀、洪、微等;動是指醫生三指按寸、關、尺三部,分輕、中、重三種不等的力量,往來揉動病人的脈管以觀察其體態和張力,如長、短、弦、芤、緊、緩等。簡言之,就是以醫生的「靜」來候病人的脈象,以醫生的「動」來候病人的脈體。


臨床經驗

王文鼎選方用藥注意法度,加減化裁活潑圓通。他常說「不知規矩,不能成方圓;隨便湊藥,不能叫開方」。一般處方,他用藥不多,少則二三味,多則十幾味,絕不隨意開大方貴藥。用藥劑量,取決於陰陽盛衰程度和邪正力量的對比,佐使藥輕投,如橘紅用量不到1g;主要藥物重用,如石膏清熱,桑枝通絡,黃芪固表,防己利水等,常用30g左右。由於他善於辨證,精於選方,巧於化裁,常可於平淡中而獲奇效。

王文鼎對一些驗方、秘方也很重視,認為只要辨證得法,確有療效。如他介紹治鶴膝風方,由生黃芪240克、遠志120克、石斛120克、懷牛膝120克、雙花30克組成。使用時,用十碗水先將四味煎熬至兩碗水,加再入雙花,煎煮成一大碗,臨睡前空腹服下。服藥後全身大汗,汗止後用毛巾把汗擦乾,揉搓全身。常可一劑見效,兩三劑治癒。


後世影響

王文鼎非常重視祖國醫藥學的繼承工作,他認為只有在很好地繼承前人治療經驗和有效方藥的基礎上,才能談得上對於中醫藥進行整理和提高。這些見解,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