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草從新》
【拼音名】Dōnɡ Chonɡ Xia Cǎo
【別名】夏草冬蟲(《黔囊》),蟲草(《本草問答》)。
【來源】為麥角菌科植物冬蟲夏草菌的子座及其寄主蝙蝠蛾科昆蟲蟲草蝙蝠蛾等的幼蟲屍體的復合體。夏至前後,當積雪尚未溶化時入山採集,此時子座多露於雪面,過遲則積雪溶化,雜草生長,不易找尋,且土中的蟲體枯萎,不合藥用。挖起後,在蟲體潮濕未干時,除去外層的泥土及膜皮,曬乾。或再用黃酒噴之使軟,整理平直,每7~8條用紅線紮成小把;用微火烘乾。
【原形態】
子囊菌之子座出自寄主幼蟲的頭部,單生,細長如棒球棍狀,長4~11厘米;不育柄部長3~8厘米,直徑1.5~4毫米;上部為子座頭部,稍膨大,呈圓柱形,長1.5~4厘米,褐色,除先端小部外,密生多數子囊殼;子囊殼大部陷入子座中,先端凸出於子座之外,卵形或橢圓形,長250~500微米,直徑80~200微米,每一子囊殼內有多數長條狀線形的子囊;每一子囊內有8個具有隔膜的子囊孢子。
寄主為鱗翅目、鞘翅目等昆蟲的幼蟲,冬季菌絲侵入蟄居於土中的幼蟲體內,使蟲體充滿菌絲而死亡。夏季長出子座。分佈四川、雲南、貴州、甘肅、青海、西藏等地。
【生境分佈】主產四川、青海、貴州、雲南,以四川產量最大。此外,西藏、甘肅等地亦產。
【性狀】冬蟲夏草為蟲體與菌座相連而成,全長9~12厘米。蟲體如三眠老蠶,長約3~6厘米,粗約0.4~0.7厘米。外表呈深黃色,粗糙,背部有多數橫皺紋,腹面有足8對,位於蟲體中部的4對明顯易見。斷面內心充實,白色,略發黃,周邊顯深黃色。菌座自蟲體頭部生出,呈棒狀,彎曲,上部略膨大。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長可達4~8厘米,逕約0.3厘米。折斷時內心空虛,粉白色。臭微,味淡。以蟲體色澤黃亮、豐滿肥大、斷面黃白色、菌座短小者為佳。
【化學成份】含水分10.84%,脂肪8.4%,粗蛋白25.32%,粗纖維18.53%,碳水化物28.90%,灰分4.10%。脂肪含飽和脂肪酸13.00%,不飽和脂肪酸82.2%。此外,還含蟲草酸約7%,是奎寧酸的異構物。又含冬蟲夏草素,是一種淡黃色結晶粉末,在試管內能抑制鏈球菌、鼻疽桿菌、炭疽桿菌、豬出血性敗血症桿菌及葡萄狀球菌的生長。另含維生素B120.29微克/100克。
【性味】
甘,溫。
1《本草從新》:甘,平。
2《藥性考》:味甘,性溫。
3《本草再新》:有小毒。
4《青海藥材》:味甘酸,性平,氣香。
【歸經】《本草再新》:入肺、腎二經。
【功能主治】
補虛損,益精氣,止咳化痰。治痰飲喘嗽,虛喘,癆嗽,咯血,自汗盜汗,陽痿遺精,腰膝酸痛,病後久虛不復。
1《本草從新》:保肺益腎,止血化痰,已勞嗽。
2《藥性考》:秘精益氣,專補命門。
3《柑園小識》:以酒浸數枚啖之,治腰膝間痛楚,有益腎之功。
4《綱目拾遺》:潘友新雲治膈症,周兼士雲治蠱脹。
5《現代實用中藥》:適用於肺結核、老人衰弱之慢性咳嗽氣喘,吐血、盜汗、自汗;又用於貧血虛弱,陽痿遺精,老人畏寒,涕多淚出等證。
6《雲南中草藥》:補肺,壯腎陽。治痰次喘咳。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注意】《四川中藥志》:有表邪者慎用。
【附方】
1治病後虛損:夏草冬蟲三、五枚,老雄鴨一隻,去肚雜,將鴨頭劈開,納藥於中,仍以線紮好,醬油酒如常蒸爛食之。(《綱目拾遺》)
2治虛喘:冬蟲夏草五錢至一兩,配老雄鴨蒸服。(《雲南中草藥》)
3治貧血,陽痿,遺精:冬蟲夏草五錢至一兩,燉肉或燉雞服。(《雲南中草藥》)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