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灸法概況

   一、西方灸法概況

西方的灸法,至少是現代意義上的灸法,是由中國傳入的。灸療法,在西方稱 Moxa 或 moxibustion,據文獻記載,該詞是荷蘭人旁特(Dane Jacob Bontl)及賴尼(William Ten Rhyne)等人創造,並由他們將灸療於17世紀中葉經由日本介紹至歐洲的。賴尼在其1693年出版的《論關節炎》一書中對艾灸療就有明確的記載:「採集艾的頭和嫩葉,陰乾後在手中揉搓,除去纖維雜質,留下絨狀物質備用。……將艾炷安放於需要灸的病痛,和引火物點燃其頂端。燃燒和緩進行,最後在皮膚上引起一個小泡。……中國和日本的醫師們從簡單的圖畫中就能看出應該施灸的部位。圖中畫有簡單的經絡循行路線並用硃筆點明可以施灸的部位。」然而開始時,歐洲人在灸灼材料的使用上十分混亂,很多材料都被用來施灸,如絲、羊毛、火絨、棉布、棉絮、紙條、向日葵的髓質等。其中尤以棉絮灸在法國最為流行,即將棉絮用布裹緊,切成約3cm 直徑1~3cm不等的圓柱體,作為灸炷。有的醫生在用前先將其在硝酸鉀中浸過,以促進其燃燒。德國人甘弗(Engelbert Kampfer)在灸術的特別是艾灸的傳播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曾任荷蘭東印度公司外科醫生並在日本工作過,對灸法有過接觸,他在《海外珍聞錄》一書中明確主張用艾絨施灸,因為「在中國和日本常用作施灸的材料是艾絨」,在書中他畫了一幅圖,標明了施灸的穴位和灸術的適應證。

灸法傳至西方以後並未引起人們廣泛的注意,施灸者多為從亞洲返回歐洲的醫師。在灸法的推廣應用中,較為出色的是法國醫師拉蘭,拉蘭是拿破侖軍中的外科主任,在行軍作戰過程中,他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就是灸法。他用艾灸治療麻痺、破傷風、眼疾、關節病、脊椎損傷等。特別是骨科疾病,他認為「根椐我們所進行大量觀察,治療這種兇惡疾病的一般方法就是重複施行灸療」。由於他的出色工作,使灸療在歐洲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推廣。

早期西方在灸術的應用上有其自身的特色。在選穴上,由於大多數人並不知道中醫的理論,故多取病痛處或其附近的部位。在方法上,多先將施灸部位剃毛,在上面放一塊濕布,中間開一個小孔作為安放灸炷之用。灸炷固定後施灸者往往採用不同方式促進艾炷燃燒:如用嘴吹火,或用玻璃管吹火,甚至用風箱吹火。具體做法是:一人扶住灸炷,另一人坐在椅子上,右手拉動風箱,左手持吹風管對準灸炷頂端吹。通過吹風管的來回移動以及控制吹風管的風力,使燃燒盡可能緩慢均勻的進行。這一灸法類似於中國的化膿灸,灸後,在形成的水皰或灸斑上敷以鉛膏。如要短期化膿,只要像包紮普通傷口一樣敷上一塊油紗布;如果要長期化膿,可敷以發泡藥膏或者在傷口的中央放一粒豌豆以形成人造潰瘍。

除上述灸療外,西方早期的施灸者還創製了多種灸治之法。常 用的有以下幾種:

1、棉絮溫和灸:即以一條長12~15mm,直徑8~10mm的圓柱狀棉絮施溫和灸,多用於頭部,灸處僅要求出現一紅斑。

2、鐵錘灸:灸具為一個有木柄的鐵錘,錘的兩端是直徑2~3cm的圓面,與艾炷底面直徑相當。施灸時,先將兩個鐵錘的金屬部分浸入沸水中約一個小時,然後取出,立即置於施灸的部位,經過一定的時間後取掉。如出現明顯的紅斑,即已達到灸治的目的,如紅斑不顯,可放置第二個鐵錘。

3、石灰灸:將一塊新鮮的生石灰置於一張硬紙中央的小孔上,放在需施灸的部位,然後在石灰上灑水數滴,這樣即可按照要求產生一定深度的皮膚灼傷,達到類似直接灸的效果。

4、火藥灸:在一塊木板上敷一層火藥,寬約3cm,長度與患肢相等。將患肢移近火藥,相隔約18cm許,然後將火藥點燃。傷口用白菜葉敷裹。此法多用於麻痺症患者。

5、棉布灸:取洗去膠質的棉布一塊,浸於鹼式醋酸鉛的溶液中,浸泡後取出晾乾,剪成寬度相等於艾炷高的小條。將其捲起,縫成布袋條狀。用阿拉伯樹膠粘於施灸處灸治。

6、灸器灸:其中以法國拉蘭氏研製的執灸器較為有名:為一金屬環,環上附有針二枚,可將灸炷十字形地固定於環中,環下有三個不易傳熱的烏木小球作為支持,使環不與皮膚接觸;環後有一木柄,供施灸者執持。

我國的灸法傳入西方後,曾在18世紀一度風行,但從19世紀中葉起逐步衰退。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近現代西方醫學的迅猛發展;另一方面還可能與傳向西方的灸療法本身不完善有關,如:在選穴配方上,不明白辨證論治,完全按病痛處施灸;在施灸材料上,五花八門,隨心所欲;在施灸方法上,一味強調損傷重、痛苦大的著膚灸。

二、日本灸法概況

在璀璨奪目的祖國醫學對外交流中,針灸醫學一直充當著排頭兵的作用。公元514年,針灸學首先傳到朝鮮;公元550年,我國的灸法由朝鮮傳入日本,從此 它就在東瀛這塊土地上扎根、生長、開花、結果。

日本和中國均屬於東方文化,而從區域文化圈來說則都更趨向於漢(儒、道)文化圈。所以灸法在日本基本上承襲了中國傳統醫學的理法,但也有較大的發展,特別是在近現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灸治擴展到灸防、保健:在我國,儘管在《備急千金要方》、《扁鵲新書》、《針灸資生經》、《針灸大成》等均提及灸療預防、保健之法,但始終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在古代日本民間應用灸療法預防保健、延年益壽一直是作為一年中的一件大事來行使,一般人中,普遍施行養生灸,並流行「勿與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風門之穴人人灸」等諺語。在日本,無論男女,一生中都必須灸治4次:十七、八歲時灸風門,據說是預防感冒,古代日本人認為感冒是萬病之首;二十四、五歲,灸三陰交,意在增強生殖能力;三、四十歲,則灸足三里,認為可以促進脾胃功能、防止疾病、增加壽命;到了老年,為了防止視力衰退,一般多採取與足三里兼灸曲池,灸曲池目的在於使眼睛明亮,牙齒堅固。這一習俗一直延續到明治維新前夕。實際上,採用灸療法防病保健,在近現代仍然得到重視,如日本從1937年元旦起,掀起所謂全民三里灸健康運動。特別是近年來灸療法在這方面的價值正越來越受到包括我國在內的醫家和患者的重視。

2.重視灸法的實驗研究:這方面的工作日本不僅起步早,而且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大約在明治45年(1912年)前後,日本醫家開始對灸法進行現代研究,將實驗動物學引入針灸學領域。早期主要從艾炷大小、重量、艾的燃燒程度、各種艾炷灸療時的皮下深達作用等,探討施灸原料的物理學特性;同時,也觀察了灸療對血液、血管、血壓、腸蠕動及疲勞曲線的影晌。之後,灸法研究的領域日益擴大,不僅系統地研究灸法對血液、脈管、消化、呼吸、泌尿、運動等各系統的作用原理,而且還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探討:如從海特氏帶與針灸術的關係來探索灸療的治病機理;對施灸後皮膚組織學的改變,從生理、病理、生化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觀察。近十餘年來,日本在灸療實驗研究方面又取得新的進展。與我國重視臨床研究不同,它側重灸法,尤其是直接灸的基礎研究,不少工作的研究角度新穎,研究結果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如對施灸材料艾的研究發現,把艾放在玻璃板上燃燒,可見褐色焦油樣物質附著,稱「艾燃燒生成物」,並對其進行深入研究,認為艾燃燒生成物可通過炙熱損傷的皮膚處滲透進去,從而起到某種作用。又如對施灸局部的影晌的研究表明:灸剌激可誘導局部肌肉產生某種物質,而施灸部位產生的這種物質可作為免疫原而激活免疫系統,從而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除上述外,日本醫家在施灸材料的改良、施灸方法的革新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綜上所述,起源於遠古、形成於秦漢、發展於晉唐宋、成熟於明代而衰落於清季的灸療法,於公元6世紀東渡日本,公元17世紀西傳歐洲,歷經曲折,在現代獲得極大進展,並已展示了廣闊的前景。但從不少研究工作來看,今後尚有很多問題值得更進一步探討,如艾絨在不同灸法中的作用,單純熱刺激是否可代替艾灸;隔物灸的隔襯物在施灸過程中,除了預防灸火灼傷外,是否還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性質的防治疾病的作用;不同的剌激方式(高溫、化學、低溫)對療效的影晌如何;灸量與療效的科學關係,灸量參數的客觀化問題,如此等等,均有待針灸界同仁繼續努力。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