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膝

【出處】《本經》

【拼音名】Niu Xī

【別名】百倍(《本經》),牛膝(《本草便讀》),雞膠骨(《閩東本草》)。

【來源】為莧科植物牛膝的根。牛膝的根,於冬季莖葉枯萎時採挖,去淨鬚根,泥土,曬至干皺後,用硫黃熏數次,然後將頂端切齊、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根細長,直徑0.6~1厘米,外皮土黃色。莖直立,四稜形,具條紋,疏被柔毛,節略膨大,節上對生分枝。葉對生,葉柄長約5~20毫米;葉片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2~10厘米,寬1~5厘米,先端長尖,基部楔形或廣楔形,全緣,兩面被柔毛。穗狀花序腋生兼頂生,初時花序短,花緊密,其後伸長,連下部總梗在內長約15~20厘米;花皆下折貼近花梗;苞片1,膜質,寬卵形,上部突尖成粗刺狀,另有2枚小苞片針狀,先端略向外曲,基部兩側各具,1卵狀膜質小裂片;花被綠色,5片,直立,披針形,有光澤,長3~5毫米,具1脈,邊緣膜質;雄蕊5,花絲細,基部合生,花藥卵形,2室,退化雄蕊頂端平或呈波狀缺刻;子房長圓形,花柱線狀,柱頭頭狀。胞果長圓形,光滑。種子1枚,黃褐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佈】栽培或野生於山野路旁。分佈河南。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地。主產河南。

【性狀】乾燥根呈細長圓柱形,有時稍彎曲,上端較祖,下端較細,長約30~90匣米,直徑約0.5~1厘米。表面呈土黃色或淡棕色;具細微的縱皺紋和稀疏的側根痕。質堅脆,易折斷,斷面平坦;微呈角質狀。氣特殊,味微甜而澀。以根粗長,皮細堅實,色淡黃者為佳。

【化學成份】根含皂甙,並含脫皮甾酮和牛膝甾酮。

【炮製】

牛膝:揀去雜質,洗淨,潤軟,去蘆,切段,曬乾。酒牛膝:取牛膝段,用黃酒噴淋拌勻,悶潤後,置鍋內炒至微干,取出放涼。(牛膝段每100斤,用黃酒10斤)

1《雷公炮炙論》:凡使牛膝,去頭並塵土,用黃精自然汁浸一宿,漉出,細割,焙乾用之。

2《綱目》:牛膝,今惟以酒浸入藥,欲下行則生用,滋補則焙用,或酒拌蒸過用。

【性味】

甘苦酸,平。

1《本經》:味苦酸。

2《別錄》:酸,平,無毒。

3《本草正》:味苦甘,氣微涼。

【歸經】

入肝、腎經。

1《綱目》:足厥陰,少陰。

2《本草匯言》:入足三陰經。

【功能主治】生用散瘀血,消癰腫。治淋病,尿血,經閉,癥瘕,難產,胞衣不下,產後瘀血腹痛,喉痺,癰腫,跌打損傷。熟用補肝腎,強筋骨。治腰膝骨痛,四肢拘攣,痿痺。

1《本經》:主寒濕痿痺,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逐血氣,傷熱火爛,墮胎。

2《別錄》:療傷中少氣,男腎陰消,老人失溺,補中續絕,填骨髓,除腦中痛及腰脊痛,婦人月水不通,血結,益精,利陰氣,止發白。

3《藥性論》:治陰痿,補腎填精,逐惡血流結,助十二經脈。

4《日華子本草》:治腰膝軟怯冷弱,破癥結,排膿止痛,產後心腹痛並血運,落胎,壯陽。

5《本草衍義》:與蓯蓉浸酒服,益腎;竹木刺入肉,搗爛罨之,即出。

6張元素:強筋。

7《本草衍義補遺》:能引諸藥下行。

8《滇南本草》:止筋骨疼,強筋舒筋,止腰膝酸麻,破瘀墮胎,散結核,攻瘰疬,退癰疽、疥癩、血風、牛皮癬、膿窠。

9《綱目》:治久瘧寒熱,五淋尿血,莖中痛,下痢,喉痺,口瘡,齒痛,癰腫惡瘡,傷折。

十《本草正》:主手足血熱瘙痺,血燥拘攣,通膀胱澀秘,大腸干結,補髓填精,益陰活血。

⑾《本草備要》:酒蒸則益肝腎,強筋骨,治腰膝骨痛,足痿筋攣,陰痿失溺,久瘧,下痢,傷中少氣,生用則散惡血,破癥結,治心腹諸痛,淋痛尿血,經閉難產,喉痺齒痛,癰疽惡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浸酒、熬膏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注意】

凡中氣下陷,脾虛洩瀉,下元不固,夢遺失精,月經過多,及孕婦均忌服。

1《本草經集注》:惡螢火,龜甲,陸英。畏白前。

2《品彙精要》:妊婦不可服。

3《本草經疏》:經閉未久,疑似有娠者勿用;上焦藥中勿入;血崩不止者忌之。

4《本草通玄》:夢遺失精者,在所當禁。

5《本草正》:髒寒便滑,下元不固者當忌用之。

6《藥品化義》:若瀉痢脾虛而腿膝酸痛不宜用。

7《得配本草》:中氣不足。小便自利,俱禁用。

【附方】

1治小便不利,莖中痛欲死,兼治婦人血結腹堅痛:牛膝一大把並葉,不以多少,酒煮飲之。(《肘後方》)

2治室女月經不通,臍下堅結,大如杯升,發熱往來,下痢羸瘦,此為血瘕:干漆(杵細,炒令煙盡),牛膝(酒浸一宿)各一兩六錢(為末)。生地黃四兩八錢,取汁,慢火熬,丸如桐子大。空心,米飲或溫酒下二丸,日再,勿妄加,病去止藥。(《三因方》萬病丸)

3治暴癥,腹中有物如石,痛如刺,晝夜啼呼:牛膝二斤,以酒一鬥,漬,密封,於熱炭火中溫令味出,服五合至一升,量力服之。(《補缺肘後方》)

4治胞衣不出:牛膝八兩,葵子一兩。以水九升,煎取三升,分三服。(《梅師集驗方》)

5取胎:用雄土牛膝一兩,真麝香一錢,搗勻,溶蠟搓成長條,插入陰戶,即能墮胎。(《藥鑒》)

6治喉痺、乳蛾:新鮮牛膝根一握,艾葉七片。搗,和人乳,取汁灌入鼻內,須臾痰涎從口鼻出。無艾亦可。(《綱目》)

7治癰癤已潰:牛膝根略刮去皮,插入瘡口中,留半寸在外,以嫩橘葉及地錦草各一握,搗,(敷)其上,隨干隨換。(《陳日華經驗方》)

8治口中及舌上生瘡,爛:牛膝酒漬含漱之,無酒者空含亦佳。(《肘後方》)

9治風瘙隱疹、骨疽、癩病:牛膝為末,酒下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十治金瘡痛:生牛膝搗敷瘡上。(《梅師集驗方》)

⑾治風濕痺,腰痛少力:牛膝一兩(去苗),桂心三分,山茱萸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二錢。(《聖惠方》)

⑿治濕熱下流,兩腳麻木,或如火烙之熱:蒼朮六兩(米泔浸三宿,細切,焙乾),黃柏四兩(切片,酒拌略炒),川牛膝(去蘆)二兩。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姜鹽湯下,忌魚腥、蕎麥、熱面、煎炒等物。(《醫學正傳》三妙丸)

⒀治鶴膝風:牛膝、木瓜、五加皮、骨碎補、金銀花、紫花地丁、黃柏、萆薢、甘菊根,水煎服。(《本草匯言》)

⒁治痿痺,補虛損,壯筋骨,除久瘧:牛膝煎汁和曲米釀酒,或切碎袋盛浸酒,煮飲之。(《綱目》牛膝酒)

⒂治癆瘧積久不斷:長生大牛膝一虎口。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第一服取未發前一食頃服,第二服臨發服。(《千金方》)

⒃治痢下先赤後白:牛膝三兩。搗碎,以酒一升,漬經一宿,每服飲兩杯,日三服。(《肘後方》)

⒄治消渴不止,下元虛損:牛膝五兩,細判,為末,生地黃汁五升,浸,晝曝夜浸,汁盡為度,蜜丸桐子大,空心溫酒下三十丸。(《經驗後方》)

⒅勞瘧積久。用長牛膝一把,生切,加水六升,煮成二升,分三次服完(清晨一服,未發瘧前一服,臨發瘧時一服。)

⒆消渴不止(下元虛損)。用牛膝五兩,研細,浸入生地黃汁五升中。日曬夜浸,直到汁盡。加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溫酒送下。久服於身體有益。

⒇婦女血病(月經淋閉,月經不來,繞臍寒疝痛,產後血氣不調,腹中結症瘕不散諸病)。用牛膝在酒中浸一夜,取出焙乾;另用漆炒令煙盡。各一兩為末,加生地黃汁一升,慢火上熬成濃糊,團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服,米湯送下。此方名萬病丸。

(21)胞衣不下。用牛膝八兩、葵子一合,加水九升,煎成三升。分三次服。

(22)產後尿血。用川牛膝水煎常服。

(23)喉痺乳蛾。用新鮮牛膝根一把、艾葉七片,同人乳搗和,取汗灌入鼻內。不久,痰涎從口鼻流出即愈。不用艾葉亦可。又方:牛膝搗汁和陳醋灌病人。

(24)口舌瘡爛。用牛膝浸酒含漱,亦可煎飲。

(25)牙齒疼痛。用牛膝研末含漱,也可以用牛膝燒灰敷患處。

(26)惡瘡(人不知名)。用牛膝根搗敷。

(27)癰癤已潰。用牛膝根略刮去皮,插入瘡口中,留半寸在外,以嫩橘葉及地錦草各一把,搗爛後塗瘡上。

【各家論述】李時珍說:牛膝乃足厥陰、少陰之藥。所主之藥,大抵得酒則能補肝、腎,生用則能去惡血,二者而已。其治腰膝骨痛、足痿陰消,失溺、久瘧、傷中少氣諸病,非取其補肝腎之功歟?其治症瘕、心腹諸痛、癰腫惡瘡、金瘡折傷、喉齒、淋痛、尿血、經候、胎產諸病,非取其去惡血之功歟?

【臨床應用】用於擴張子宮頸管:取直徑0.2~0.3厘米的干品切削成7~9厘米長的圓形小棒,前端鈍圓,洗淨,晾乾,尾端用絲線紮住,用高壓蒸氣消毒後備用。術前準備及手術操作按婦科常規。宮頸固定後,用探針探察宮頸之方向及大小,經產婦一般宮口較松,無須擴張頸管,可直接用陰道長鉗挾牛膝前端插入6~8厘米(必須達子宮內口1~2厘米),尾端及絲線外露,然後用無菌紗布填塞陰道。術後可照常活動。經12~24小時後拉出牛膝,行刮宮術。據78例觀察,插牛膝後頸管部有充血、軟化、鬆弛等變化,宮口擴大;部分病例在刮宮時感覺胎盤組織與宮壁粘著較松,似有剝離現象。對人工早孕流產,過期流產及葡萄胎等以牛膝插入代替金屬棒擴張頸管,具有一定的優越性,可以縮短手術時間、減少病人痛苦。

<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