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俊,國醫大師,周圍血管病科,教授。我國著名中西醫結合外科專家、周圍血管疾病專家,歷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山東省外科學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山東省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周圍血管疾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外科主任、周圍血管病科主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誌》編委會副主任等職。第二批國家衛生部、人事部、中醫藥管理局遴選的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導師,被授予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名老中醫藥專家榮譽稱號,並獲國務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榮譽證書等。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中西醫結合辨證論治整體療法,已成為我國治療周圍血管疾病的獨特療法。
中西結合:全新醫學模式路還很長
尚德俊教授是西醫科班出身,1956年參加全國第一批西醫離職系統學習中醫班。從此,他就和中西醫結下了不解之緣。
山東省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尚德俊傳承工作室負責人陳柏楠告訴記者,尚老83高齡,現在還為中醫的發展努力著。作為中西醫結合外科、周圍血管疾病的專家,尚德俊認為單純的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都有它們發展的瓶頸。單一的傳統醫學走向世界很困難,純粹的現代醫學(包括手術處理)也有著很大的不足。
尚德俊曾表示,中西醫結合從根本上說應該是兩種文化的結合,但目前這是不現實的,它們各自都有自己發展的環境和途徑,不能單純地用一門科學解釋、量化另一門科學,像傳統醫學中的經絡學說,用現代醫學就很難解釋得通。
傳統醫學是科學,在現代科技解釋不了的時候它仍是科學。中西醫結合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建國60多年來,尚德俊認為,中西醫結合周圍血管疾病學剛剛邁出第一步。推而廣之,構築那種全新的醫學模式的路還很長。
為了在傳承中創新,陳柏楠告訴記者,傳承工作室將在名老中醫專家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出中醫對認識疾病、診斷疾病和治療疾病的思辨特點。「中醫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我們不保護,沒有其他國家會來保護。」陳柏楠說。
清淡飲食最養生
記者在濟南採訪國醫大師尚德俊時,他講話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假如不清楚尚老的真實年齡,很難想像這是一位耄耋老人。
1995年尚德俊退休後,為了患者仍堅持每週到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魯醫院,出兩個半天的門診,20多年來風雨無阻。每次出門診,尚德俊都步行前往。他說:「只要病人有需要,我就要堅持。」
現在,83歲的尚德俊仍然堅持自己做飯。當問及他的養生秘訣,尚老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習慣,從飲食、精神、運動三方面談了自己的經驗。
飲食
關於飲食起居的調養,尚德俊崇尚《黃帝內經》的一段話:「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尚德俊主張清淡飲食,盡量少吃過鹹的食物,多吃粗糧。他認為飲食得當,既能補氣養血,又能防病治病,這對周圍血管疾病患者尤為重要。
黃豆及其製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並可降低膽固醇。綠豆具有解毒,清火防暑作用,也可降低膽固醇,治療高血壓病。進食過多的肉類和動物脂肪,以及高鹽飲食,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心、腦、腎、肢體血管疾病等。
尚德俊建議,患閉塞性動脈粥樣硬化和糖尿病肢體動脈閉塞症的病人,飲食宜清淡,減少食物熱量,補充蛋白質。應食用植物油,如大豆油、芝麻油、菜油、玉米油、向日葵子油等,其含有較多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血脂,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多用植物蛋白(黃豆、黑豆、綠豆、赤豆)和魚類,多吃新鮮青菜等。主食細糧和雜糧(小米、玉米等)都要吃,但不可過量、過飽,避免身體肥胖。這些飲食調養療法,從青年時代就要注意,對防治疾病和身體健康都有很大好處。
為了更加直觀地講解,他曬出了自己一日三餐的食譜:早餐,2個雞蛋,稀粥或豆腐腦。午餐,五穀類稠粥一碗,青菜一般三種,配少量牛肉、瘦豬肉,鹽很少。晚餐,稠粥或蕎麥麵條,青菜為主。他平時喜吃核桃、牛肉麵、羊肉湯等;對山藥、枸杞、木耳、凍豆腐、豆芽、雜糧煎餅也情有獨鍾。
精神
尚德俊說,養生很重要的一點是少欲、心靜,淡泊名利。私慾會干擾心神之清靜,從而對身體產生傷害。「精神內守」則「病安從來」 (《素問?上古天真論》),「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 (《靈樞?本髒》)。保持心身健康的最好方法就是知足常樂,心胸坦蕩,淡泊名利,寧靜致遠,順應自然。「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素問?上古天真論》),達到精神和生理上的諧統一的,才是最完美的健康狀態。
尚德俊喜歡文學,上學的時候,文學情結就很濃,國外如前蘇聯高爾基的《我的大學》《海燕》等文學作品他非常喜歡,國內常讀魯迅、冰心、丁玲等知名作家的作品,如《風波》《故鄉》《孔乙己》《狂人日記》《冰心散文選》《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等。
他認為,閱讀能提高個人的文化情操,感覺生活很充實,很有滋味。他認為閱讀也是很好的放鬆方式。如今他仍然每天看《齊魯晚報》《生活日報》《作家文摘》,時常翻翻巴金、王蒙、老捨等人的回憶錄。
他非常認同養生貴在養心。書一讀,心先靜。讀一本書,就像是和書中的人物在交談,心情格外愉悅,一切憂愁煩惱都拋到了九霄雲外。同時,開卷有益,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與大師對話,可以滋潤靈魂,充實生活,使人生快樂。善讀書可以使人聰明,其實讀書不僅是藥,而且是一帖良藥,有解除煩惱和宣洩苦悶的效果,能起到調整人心情的作用。尚德俊還愛好寫作,寫有多篇回憶錄散文。有書卷氣的人,自然會有合理健康的人生態度、高尚的行為準則和高雅的情趣。
心境的安寧,是養生中「養神」的重要內涵。因此,少私慾,才能保持心境寧靜以養神。尚德俊光明磊落,心無邪念,對人友愛。重道德,樂觀,精神內守,做到「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這是他長壽的原因之一。
運動
《黃帝內經》中提倡「形勞而不倦」,反對「久坐」「久臥」,強調應「和於術數」。
《呂氏春秋》中更明確指明了運動養生的意義:「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尚德俊告訴記者,古人是非常重視運動保健的,「動則不衰」是我們中華民族養生、健身的傳統觀點,這同現代醫學的認識是完全一致的,現代醫學認為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可以提高身體新陳代謝,使各器官充滿活力,推遲向衰老變化的過程,尤其是對心血管系統,更是極為有益。
尚德俊平時喜歡散步,每天都會去家附近的千佛山散步,來去40分鐘,大約5~6公里路程。天氣不好,他便由室外轉到室內行走運動。他認可「一身動則一身強」的養生觀點,提倡運動養生,可以選擇如慢走、體操、練氣功、打太極拳、按摩等活動。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所處環境和愛好來選擇。
事實上,適當的體育運動,可以使生活和工作充滿超期蓬勃的活力和輕鬆愉快的樂趣;可以幫助建立生活的規律和秩序,提高睡眠的質量,保證充足的休息,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提高人體的適應和低矮寫技能,增加對疾病的抵抗力。總之運動可以使人健全體魄、防病防老、延長壽命。83歲高齡的尚德俊,多年來,就是得益於這樣的運動養生方法。
尚德俊,1932年3月生,1955年9月畢業於山東醫學院醫學專業,1956年選調參加全國第一批西醫離職系統學習中醫班,以優異成績畢業,榮獲國家衛生部頒發的金質獎章和證書,1997年1月被確定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2003年被評為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自1959年開始至今,一直從事中西醫結合周圍血管疾病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他研製和創用四蟲丸等系列藥品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臨床療效顯著,成果獲首屆全國科學大會國家一級成果獎;創立和發展治療周圍血管疾病的理論體系與系統方法,為中西醫結合周圍血管疾病學術發展奠定了理論與實踐基礎;治學嚴謹,廣育良才,為創建中西醫結合周圍血管疾病學科做出了突出貢獻,在我國周圍血管疾病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具有深遠影響。
2014年10月30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共同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第二屆國醫大師表彰大會,授予全國30位同志「國醫大師」榮譽稱號,山東中醫藥大學尚德俊教授名列其中。
表彰大會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接見國醫大師,並與尚德俊合影留念。(曹元成)
隨機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