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條灸,又稱艾卷灸,是艾灸法的一種,是用特製的艾條在穴位上薰灸或灼燙的方法。如用在艾絨中加入辛溫芳香藥物製成的藥艾條施灸,稱為藥條灸。
艾條灸有懸起灸和實按灸兩種。
(1)懸起灸
是將點燃的艾條懸於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種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膚約3cm,灸10~20min,以灸至皮膚溫熱紅暈,而又不致燒傷皮膚為度。懸起灸按其操作方法分為溫和灸、迴旋灸和雀啄灸。
溫和灸:
溫和灸,是將艾卷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離皮膚2~3cm,進行熏烤,當患者有溫熱舒適感覺時,固定不動,以局部溫熱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穴灸30min左右,至皮膚紅暈為度。如遇到昏厥或局部知覺減退的患者及小兒時,醫者可將左手食、中兩指置於施灸部位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生的手指來測知患者局部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距離,掌握施灸時間,防止燙傷。
另外,為避免術者疲勞,或難以掌握距離而燙傷患者,醫者可用拇、食、中指持艾卷,同時小指放於患者穴位附近施灸。
雀啄灸:
是將艾卷燃著的一端對準穴位,類如小雀啄米一樣的一起一落、忽近忽遠地施灸,—般可灸5min左右。此法熱感較強,須注意防止燒傷皮膚。
迴旋灸:
迴旋灸,是將點燃的艾卷接近灸的部位平行往復迴旋熏灸(距皮膚約3cm)。一般可灸20~30分鐘。
(2)實按灸
實按灸,即是將藥物艾卷點燃後,裹以數層粗布,乘熱按到穴位或施術部位上,使熱氣透達深部的一種施灸方法。由於用途不同,艾絨裡摻入的藥物處方各異,常用的有太乙神針和雷火神針等。
太乙針:
又稱太乙神針。操作時,先審定施灸部位,作好標記,將該藥條在酒精燈上燒透,迅以預先備置的粗布6~7層將燒紅的一頭,裹在布內,趁熱按熨於腧穴或患部,使藥味透過布層,深入肌膚,直達病所,如病人感覺太燙,可將「針」(艾卷)略提起,等熱減再灸,待冷後再燒,再熨,如此反覆。每次治療時每穴灸6~7次。施灸時應備兩支太乙針藥條,以便一支燃燒時,用另一支施灸,可使火力不輟,效果更佳。這種灸法,能溫行氣血,祛除寒濕,故對一般風寒濕痺,沉痼之疾,皆可治之。
雷火針:
又稱雷火神針。首見於《本草綱目·卷六》,是太乙針的前身。本法除艾絨中摻入的藥物處方不同外,其操作方法、適應證與太乙針相同。
隨機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