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藥艾條,即在細艾絨中摻入中藥末,外面緊緊地捲上三層厚紙,再將兩端多餘的紙頭擰個結,以雞蛋清塗封嚴密,長約15—30cm,橫徑與純艾條相似,或粗一些。主要包括普通藥艾條、太乙針、雷火針三種,近年來含藥無煙艾條適應臨床發展的需要應運而生。
(1)普通藥艾條
普通藥艾條:取肉桂、乾薑、丁香、獨活、細辛、白芷、雄黃、蒼朮、沒藥、乳香、川椒各等份,研成細末。將藥末混入艾絨中,每支艾條加藥末6克。製法同純艾條。
普通藥艾條
(2)含藥無煙艾條
含藥無煙艾條:一般用甘松兩份,白芷、細辛、羌活、小茴香、廣木香、丁香等各一份,混和粉碎為100目粉。取藥粉15%,艾炭粉約85%,另取阿拉伯膠粉約4~5%,合併過100目篩,混和均勻。用約為5%的澱粉漿糊,趁熱加入藥料中,攪拌揉搓成均勻軟材,用大密丸出條機,製成不同規格的圓形濕條,乾燥時避免變形。乾燥後在其表面塗抹一層含有金精石細粉(或滑石粉,鈦白粉)、白蟲膠醇液(或羧甲基維素鈉膠漿),晾乾後包裝即可。
含藥無煙艾條
(3)太乙針
太乙神針:或稱「太乙針」,是在雷火針的基礎上進一步改變藥物處方發展而成,韓貽豐的《太乙神針心法》是最早問世的太乙神針專著。
操作時將藥艾卷點燃後,襯以數層紙或布,按壓以灼熨患處,因其外形似針,用法上又有刺按的動作,故謂之「針」。
(4)雷火針
雷火針:或稱「雷火神針」。首見於《本草綱目》卷六,附載於「神針火」條之末。本法與「太乙神針」基本相同,是「太乙神針」的前身。藥物處方,艾絨60克,沉香、木香、乳香、茵陳、羌活、乾薑、穿山甲各10克,麝香少許(《針灸大成》)。其製法、操作法及適應症與「太乙神針」相同。
隨機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