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紋的中醫現代研究

對於察指紋診斷疾病,古代醫家看法不一。也有些醫家對此持否定態度。如《幼科鐵鏡》的作者聶禹鑄即說:「摹看手指筋紋乃醫家異教。」「蓋指麵筋紋生來已定。」「二指一面反大小腸二經所屬,非五臟之經並見之地。」還說:「常見透三關竟無病者亦有,病時透三關而必不亡者,此種道理,殊不知解予。」面對歷史上的分歧意見,近年來,許多醫學科學技術人員進行了大量的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看法和意見,為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

近人李德新《實用中醫基礎學》稱:「小兒指紋是指食指掌側的脈絡,為匯人頭靜脈的食指掌側靜脈。此靜脈的分部有個體差異,指紋的形狀也與此有關。」指紋診的適用年齡,以小兒自彌月而至三歲為宜。一般說來,指紋在三歲以下兒童顯露較為清楚,尤以一歲以下嬰兒為著。但也有人認為應推廣至學齡前期,乃至5~10歲。指紋的三關與疾病有密切的關係,其延長的機理與靜脈壓升高,末梢血管擴張和營養狀態有關。指紋達風關時的靜脈壓平均為1一15厘米水柱,達氣關時為9~20厘米,達命關時為16~35厘米,提示靜脈壓與指紋長短成正比。任何使靜脈壓升高,血液淤滯的因素,均可導致指紋延長。末梢毛細血管擴張,可使指紋變粗伸長。如疾病原因、植物神經興奮性的改變,氣候寒熱的變化,都可影響血管的舒縮,使指紋也隨之有短長的變化。正常健康兒童指紋一般相對較短,多在虎口,風關或氣關,也有隱而不顯者,達命關者極少。患兒指紋愈長,病情愈重,即風輕、氣重、命危(《幼幼集成》)。

指紋的顏色可反映血液的質與量和缺氧的程度。正常小兒的紋色一般是淡色,以紅及淡紫色為多見。貧血和營養不良時,血紅蛋白含量下降,紅細胞減少、血色變淡,則指紋顏色亦淡。寒證時,機體代謝率降低,耗氧少、血紅蛋白及還原血紅蛋白均少,故指紋多呈淡紅c高熱時,機體耗氧量增加,紅細胞增多,靜脈中二氧化碳含量亦增,指紋色深c缺氧時,還原血紅蛋白量升高,指紋顏色多呈暗紅、青紫、甚則為黑。某些中毒能使血色發生改變,如一氧化碳中毒時,指紋現紅色;亞硝酸鹽、苯胺,磺胺類中毒,可使指紋吳紫青色。此外,指紋的顏色也往往受皮膚色素的影響。

指紋的形狀,在健康小兒多為短小單純,少分支、少延長、無明顯彎曲。患病後,多有改變。紋形的改變往往與循環、呼吸、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及營養不良等有較為密切的關係。此外,先天性解剖上的因素也是指紋變形變異的重要原因。

指紋的浮沉與體態之肥瘦,機體之反應性及固有靜脈的深淺等有關。指紋的淡滯與血液的通暢與否有關。正常指紋靜脈流速約為2厘米/0.5秒,若指紋復盈時間超過2厘米/0.2秒者為速,少於2厘米/0.2秒者為遲。淡,指紋色淡,血流通暢;滯,指紋推之不暢,按之不退。淡滯定虛實是有一定實際意義的。

江育仁等《中醫兒科學》稱:「古書上還有根據紋形來推斷疾病的記載,如紋直為熱,紋曲為寒,紋多為熱,紋少為寒等。並列出各種形狀的指紋,以示疾病的性質。如魚刺狀常為驚風,『水』字狀常為肺風痰咳,『乙』字狀為食厥、慢脾或傷食下痢,曲蟲狀為疳積,流珠狀為疾病危重等。但看紋形在臨床上的參考價值較小……」又謂:「一般認為指紋的充盈變化,可能與靜脈壓的變化有關,所以在心力衰竭、重症肺炎,以及休克微循環障礙時,血液動力學改變,組織缺氧、靜脈壓升高,都可以造成指紋向命關伸展。指紋的色澤,當缺氧嚴重,血中還原血紅蛋白增高,指紋的青紫也就越明顯;而貧血小兒由於血紅蛋白減少,其指紋顏色就淡了,過去曾有人對三歲以下838名病兒和166名健康小兒的指紋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絕大多數小兒指紋左右對稱,男女沒有差別,並發現營養發育較差和病情嚴重的小兒,達命關的比例較高。在健康的小兒指紋中有兩例達命關,五例一指達命關的。在指紋顏色方面,營養不良小兒,皮下脂肪少者,紋多浮露,纖細,其色多屬『虛寒』之象。不論病兒和健康小兒,其紋色多以紫色為多,其次為青。浮沉方而,浮者多見,而紋形與疾病關係不明顯。」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