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公,姓淳於,名意,西漢臨苕人。因曾擔任齊國的太倉長,故別號倉公。其先後師學於公孫光,公數陽慶,得受《禁方》;《黃帝扁鵲之脈書》、《五色診病》等秘籍。其治學嚴謹,不尚浮誇,在脈學上亦有很深的造詣,是脈學承前啟後之人。其脈案治驗均有筆錄,名之為《診籍》,惜已不傳。現僅能通過《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的隻言片語,以窺其脈法之大略。
診法獨取寸口
倉公所受之學與扁鵲一脈相承,故其診法亦為獨取寸口法。《扁鵲倉公列傳》收錄的二十六個病案中,記載診脈的有十六個。這些醫案中談診法時,大多筒曰:「切其脈。」然而,亦有少數醫案謂為「太陰脈口」。如在齊中御府長信案中日:「在太陰脈口而希,是水氣也。」在齊王太后案中日:「切其太陰之口。」可知「切其脈」實際上是診寸口脈之簡稱。這一點還可從齊淳於司馬病案中「診其脈時,切之盡如法」的記載,得到進一步的證實。因為這說明獨取寸口的診法,在當時已經做為主要診法被普遍地採用了,已無須再作進一步的說明,所以,倉公簡日:「切其脈」。
另外,在這脈案中有兩次提到了「氣口」一詞,如齊郎令循案中:「切其脈時,右氣急。」齊中尉潘滿如案中臼:「右氣口小緊。」這兩處所稱之氣口,皆在右側。與此相應,在濟北王侍者韓女案中則日:「肝脈弦出左口,故欲得男子不可得也。」這種認為左右寸口脈,標誌著小同病變的診法,實際上是《脈法贊》中以左右分屬人迎與氣口,以及後世用以分侯外感內傷脈法的先導。
豐富的脈象記述
倉公所遺脈案,儘管非常有限,然而其中提到與使用的脈象卻非常豐富。有浮沉弦濕,緊滑數堅,實長大小,弱平鼓靜,躁散代脈,以及番陰、番陽、並陰等,除後一種脈象外,其餘均為今日脈診所沿用,這足以證明,脈診在當時已經有了相當高的水平。其中,並陰脈與「陰陽交」病相關。如齊中御府長信案:「切其脈時並陰,脈法曰:『熱病陰陽交者死。』切之不交,並陰。」陰交病見於《素問評熱病論》,是危重的熱病阿證。即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之證,多為死證。倉公所引述《脈法》之言,與《素問-評熱病論》的內容非常接近,甚至可以認為,實際就是引自於此。如此看來,並陰脈與「脈躁疾不為汗衰」相對,是脈順清安靜之象,為熱病向愈之兆:故倉公在此案中日:「並陰者,脈順清而愈。」其後之張仲景亦承此說,其日:「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傷寒》)倉公脈法承前啟後的作用,於此可見一斑。至於番陰、番陽脈,不但僅見於倉公醫案之中,而且歷來亦無日爿確的說明。齊郎中破石案日:「叫之,得番陰脈,番陰脈人虛裡。」公乘項處案日:「切其脈得番陽,番陽人虛裡。」是兩脈均與虛裡相關.對番字《史記.索隱》解為「翻人」,具有動作的含義,若以此為據,「八虛裡」就成為翻人虛裡。然而寸口脈如何能翻人虛裡?可見此解並不貼切。從原文看:得番陰脈者,溲血而死;得番剛脈者,吐血而亡,皆為死脈,而虛裡可「脈宗氣」(《內經》語),所謂人虛裡,是否可理解為兩脈的出現,常伴隨著宗氣外洩之虛裡動甚?或是宗氣嫩亡的徵兆?血者、神氣,與宗氣相同,皆為生命之根本,宗氣敗亡神氣必隨而外洩。
因此,在這墜番字成當作「加倍」解。番陰脈見,則為陰盛陰徽,血從下洩;番陽脈見,則為盛陰忘,血從上越。皆屬胃氣敗亡之死脈。但是,番陰、番陽脈應見到什麼樣的脈象?歷來幾乎無人提及。只有清八周學海在讀醫隨筆中解釋破石案之「得肺陰氣,其來散」句之文,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其曰:「仲學《辨脈》日:『眩逆上氣,其脈敬者死,謂其形損也?』拙註:以形損為肺體傷損,正與此義暗合。以其髒體瘀敗,真氣不榮,故脈_丹散而小聚也。以此推之,凡喘咳病剖,及一切癰疽跌仆失血諸證,見此脈者,若兼澀結至而不一,即短期至矣。蓋此脈重按,其線人攢聚指下者,痰實也;其線開散兩邊者,氣散也,舊說八怪脈中,有所謂如解索者即此。」這就是說番陽脈象類似於解索脈。據此,番陽脈象亦在怪脈之中倉公還根據脈搏來去的情況診病,如其曰「脈實而大,其來難者,是厥陰之動也。」衛日:「脈來數病,去難而不一者,病主在心。」脈搏往來俱難者,即為今之澀脈。而來難去不難,去難來不難,則又與澀脈不同。同學海別有見地,將其解為搖擺之脈,來難是來而搖擺,去難是去而搖擺。其日:「夫氣升出不利,其來也搖,降人不利,其去也搖。邪氣外來,升出不利,宜也,至升降不利,非邪踞於內,即正竭於內也,其名也何如乎?」(《讀醫隨筆》)這就是說,來難者病尚可醫,而去難者多屬危殆,正如周氏所言,倉公這兩案,去難者,「悲心所生」,血日出而死。束難者,診為疝氣,預後尚好。
對脈學的態度
倉公認為:雖然四診皆不可失,然而脈診有其獨特的作用。其曰:「病名多相類不可知,故聖人為之脈法,以起度量,立規矩,縣權衡,案繩墨,調陰陽。別人之脈,各名之。與天地相應,參合於人,故乃別百病以異之。」「有數者皆異之,無數者同之。」數與術互通,即診脈之術,有此術者能區別白_病之異同,以進行正確的診斷,如無此術則將使不同的疾病混淆不清。所以,他又說:「意治病人,必先切脈。」倉公不僅自己精研脈法,不斷總結經驗,而且還非常注重脈學的傳授,從其學習脈法的有宋邑、杜信、唐安等人,對脈學的發展與傳播作出了貢獻。倉公在其醫案中引用了許多上古醫學文獻,計有《脈法》、《診脈法》、《診法》以及《奇咳》。為便於深入研討,現將其摘錄於後。
脈法曰:脈來數,病去難而不一者,病主在心。脈法:熱病陰陽交者死。脈法日:沉之而大堅,浮之而大緊者,病主在腎。脈法日:不平不鼓,形弊。脈法日:病重而脈順清者曰內關。脈法日:年二十脈氣當趨,年三十當疾步,年四十當安坐,年五十當安臥,年六十以上氣當大董。診脈法曰:病養喜陰處者順死,養喜陽處者逆死。診法曰:二陰應外,一陽接內者,不可以剮藥(剛藥人則動陽,陰病益衰,陽病益著,邪氣流行,為重困於俞,忿發為疽)。奇咳言曰:髒氣相反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