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診指法之運指

運指是指法的具體運用,指法是對診者三指,在診脈時運動規律的總結。可以說,前人豐富的診脈經驗,都凝集在指法之中了。歷代有關指法的論述,是相當豐富的,下面就向大家詳細介紹。

1、舉按舉按是脈診的基本指法,它通過三指用力輕重的變化,以診察脈搏的浮沉與力度的情況。這種指法,隨著獨取寸口法的形成,就已經開始使用了。如《難經-五難》日:「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相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腎部也。」這是將脈搏由浮至沉分為五部的輕重舉按法。並且用豆粒的重量來比喻用力的輕重。這種方法,又可簡化為浮中沉三部輕重舉按法。如《難經·四十八難》日:「九候者,浮中沉也。」即,將心肺脈俱稱之為浮,肝腎脈俱稱之為沉,而脾胃脈屆中。《醫宗金鑒》日:「心肺俱浮,以皮毛取之而得者,肺之浮也,以血脈取之而得者.心之浮也,故日浮脈皮脈。肝腎俱沉,以筋平取之者,肝之沉也,以至骨取之而得者、腎之沉也,故曰沉脈筋骨。肌肉在浮沉中間,故日中候也。」《脈訣刊誤》則以用力之輕重、簡而約之為三部,其日:「輕手取之日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日尋。初持脈輕手候之,脈見皮膚間者,陽也,府也,亦心肺之應也,所謂浮按消息是也。重手取之,脈附於肉下者,陰也,藏也,亦腎肝之應也,所謂沉按消息是也。不輕不重,中而取之,脈應於血肉之間者,陰陽相適,中和之應,脾胃之候也,所謂中按消息是也。」這種方法,為後世所通用,成為今日診脈的基本指法。

但是,在具體應用三部舉按法時,又有浮沉先後的區別。許多醫家多遵循,先浮取,後中取,再沉取的方法。如《察脈真經》曰:「初則浮按消息之,次則中按消息之,又次則沉按消息之。」《南陽活人書》則區分寸關尺三部,分別依次使用浮中沉舉按法,其日:「先診寸口浮按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次重按消息之。」然而,有些醫家認為:先應重按而骨以沉取之,然後,舉指至浮,再由輕至重依次診候浮中沉三部。如《備急千金要方》曰:「初重指切骨定畢,便漸舉指,令指不厚不薄與皮毛相得,如三菽之重,於輕重之間,隨人疆弱肥瘦,以意消息進退舉按之宜_。」這是值得參考的一種指法。因為,每個患者的胖瘦以及肌肉彈性各不相同,如果用標準的三菽六菽來規定選舉按的力量,那麼,或者浮之過輕,或者沉之過重,或者相反,無疑難以全面衡量與診察患者的脈象變化。因此,診者三指舉按的力度,應隨患者肌肉肥瘦與堅脆的變化而,變化。先重按至骨,再舉指候浮,則患者肌肉情況已瞭然於胸中,然後施行浮中沉舉按法,自然可以用力適度,無太過不及之弊。

至於有些醫家提出:舉按疊用的指法,其精神實質與孫思邈是一致的,只是形式上略有區別。這種方法是:欲舉先按,欲按先舉。如《脈訣匯辨》日:「如舉必先按之,按則必先舉之。以舉物必自下而上,按物必自上而下,則舉中有按,按中有舉,抑揚反覆而尋之義盡見矣」。一般來講:舉按與尋連稱,舉以候浮,按以候沉,尋以侯中。所以,舉按疊用法,是先定中候的方法,一旦中候確定,則浮沉之界隨之判然而明,故稱「尋之義盡見」。《三指禪》則直截了當地提出:「定之以中,則浮沉朗若觀火,三部九候無不瞭然。」是將先定中候,作為使用舉按法的要領。

周學海在《診家直訣》中,稱這種診法為「操縱指法」並用此來診察脈中「根氣之強弱」。在《讀醫隨筆》中,則用此診法辨別「浮沉起伏中途變易之脈」,其日:「一種其氣之初起,自沉分而至於中也,滑而踴躍有勢,及至中分,忽然衰弱無力,緩緩而上至於浮,形如泥漿;其返也,亦自緩緩而下於中,由中至沉,滑而有勢,輕按重按指下總是如此……一種脈氣,正與此相反。其初起自沉而中也。艱澀少力,由中而浮也,躁疾如躍;其返也,亦由浮而疾下於中,由中而沉,遲弱無勢,輕按重按,指下總是如此。」從這段記述中可以看出,診者三指之力度,隨脈搏之起伏而變化,是運用舉按法時,更趨精細的指法,可以細緻而精確地評品候察脈搏起伏往來的各種微細變化。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至於《醫醇剩義》所提出的「寸脈浮取,關脈中取,尺脈沉取」的方法則與我們討論的舉按法有較大的出入。平心而論,寸口脈雖一寸九分,但其皮肉厚薄卻不均勻,寸部薄而尺部豐厚。若三指同等用力,則寸關尺三部的脈象常常有浮沉之差異。如《四診抉徽》所云:「尺居關後肌肉隆起,脈道沉下,故必推筋至骨,重取方得,隧道本自平坦、因肌肉豐厚而脈自沉下,非隧道有低昂也。」這是說脈道本來是平直的,只是由於肌肉厚薄不一的緣故,才出現了浮沉略有不同的脈象。這並不表明,寸脈自浮,尺脈自沉。相反,從診法角度而言,則三部各自皆有浮中沉的區別,《難經)將三部舉按法約為「九候」二字,其意義正在於此。診者不可不注意,舉按診法與寸關尺三脈各自自然形成的起伏之間的區別。

當然,浮中沉三部之中,各自又有有力與無力,如《瀕瑚脈學》所分。以及略浮與略沉之別,舉按之時又宜細心體寨。

2、推法。推法是將手指挪夠於脈管之上下,內外,以探察通常用舉按法所不能察覺的一些變化。早在《黃帝內經》之中,就已有了使用推法的記載。《素問-脈要精微論》日:「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這段記述,成了後世應用推法的準則,歷代醫家雖各有心得,但都未離此原則。如《脈訣刊誤》日:「推謂以指挪移於部之上下而診之,以脈有長短之類也。又以指挪移有都之內外而診之,以脈有雙弦之類也。又以指推開其筋而診之,以脈有沉伏止絕之類也。這可以說是對《黃帝內經》原則的闡發。

所謂上下,是診者將寸關尺三都,每部又分為兩部分或三部分,在前的部分為上,在後的部分為下。如《辨脈指南》將每部脈分為前中後三部分,其曰:「寸關尺每部三分,前一分,中一分,後一分,三而三之,是為九分。一指取之,動前脈盛,氣有餘;動前脈衰,氣不足。應後脈盛,血有餘;應後脈衰,血不足。取脈微細,不可忽也。」這是用每都脈的前部候陽,候氣,後部候陰、候血的方法。雖然這種分法恰當與否可以商榷,但取脈微細不可忽略的告誡,則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黃帝內經》的推法,是寸口脈的總體推法,其上下是指寸尺而言,與此有別。這裡提出的方法可以說是對推法的豐富與發展。所謂內外,在《黃帝內經》之中,是指表裡而言的,後世又增加了診脈管之左右。即脈脊之外側為外,內側為內。這也是對推法的進一步發展。診脈時,推尋脈管之左右,有利於診察是否存在雙弦、緊、數等脈象。至於,推開筋脈以診候沉伏止絕的脈象,則與《內經》的內以沉取相同,屬於重按推尋法。推法與舉按法相對,舉按法是浮沉淺深診候,而推法則是縱橫診候。如《醫學入門》日:「蓋脈有隱顯、皆陰陽變化錯綜,須橫看,豎看,乃可盡其變也。」橫即內外推尋,縱即上下推尋,與舉按法相得益彰。兩法相互結合,可使脈象的任何微細變化,都無以遺捅。所以,前人將兩者合稱為「七診」。如《脈訣》日:「脈有七診,日浮日沉,上下左右,七法推尋。」需要說明:這裡所謂的尋法,後人常將其與舉按並列台稱為三法,實際上尋法已體現在舉按法與推法的運用之中,故不再另行介紹了。

一般地講:如果須診察陰陽,經絡、腑臟、氣血等等、生命活動的整體變化時,應該使用總按法。《醫學入門》曰:「要之審訣經絡、惟總看可憑。凡脈得中為靜,太過為盛之極,不及而為衰之極,俱謂之動。只取其動者治之,則經絡不雜,何其簡且明哉!」如果須診察某一髒某一腑,或寸關尺某一部的變化時,則又必須使用單診法。既可以依次診察寸關尺各部,又可以有選擇地重點診察某一部。例如,楊仁齋所說的:「先按寸口,次及於關,又次及於尺。」以及《脈訣刊誤》所說的:「以食指於高骨之前,取寸口脈,再下中指診關上脈,診關上畢,復微微抬起中指,又下無名指於高骨之後,取尺中脈。」都是依次診寸關尺的單按法。而寸口脈的三部九候法,在指法上即屬單按法。實際診脈時,兩者常結合使用。一般先總按,以察脈象的整體變化,然後再單按以察各部的變化。《四診抉微》具體地指出:「凡診先以三指齊按,所以察其大綱,如陰陽表裡、上下來去、長短、溢脈覆脈之類是也。盾以逐指單按,所以察其部分,每部下指,先定經脈、時脈,以審胃氣、分表裡寒熱虛實、辨氣分血分、陰陽盛衰、臟腑所屬,浮候、中候、沉候,以消息之斷病。」這也就是目前診脈的常法。

由於診者三指的感覺不同,以及一指與三指按脈,對脈搏的影響不同,所以有時單按與總按所察覺的脈象,會有所不同。周學海對這種現象進行了深人的探討與說明,其在《讀醫隨筆》中指出:「脈有單診、總按不同者,或單診強而總按弱也,或單診弱總按強也,或單診細總按大也,或單診大總按細也。凡單按弱總按強者,此必其脈弦滑。一指單按,氣血暢行,無所搏擊。三指總按,則所按部位大,氣行不暢,而搏激矣。此脈本強,而總按更強於單按也。單按強總按弱者,此必其脈氣本弱,但食指較靈,單按指下較顯,名中二指較木,總按即不顯其振指也。此脈本弱,而總按更弱於單按也。單按強總按大者,是其脈體弦細而兩旁有暈也。總按指下部位大,而暈亦鼓而應指矣。單按大而總按細者,必其A血虛氣燥,脈體細弱,而兩旁之暈較盛也。食指靈,而暈能應指,名中二指木,而暈不能應指矣。更有單按浮總按沉,單按沉總按浮者,其浮即暈也……大抵單診總按,而指下顯判大小強弱之有餘不足者,其有餘總屬假象,在無病之入固為正氣衰微,即有病之人亦正氣不能鼓載其邪,使邪氣不全露其形於指下,而微露此兒希也。」這裡所說的暈,是脈搏振動時所出現的振幅,與脈象有相似之形,但又非為脈象。暈的存在,常常干擾原有的正常脈象。無論單按總按,都應注意排除暈的干擾。單按與總按之所以不同,除了診察方面的原因外,就患者本身而論,是由於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