芤脈是屬於具有復合因素的脈象,它是浮、大、中空、無力的幾種條件的綜合體,芤脈與虛脈不同的是它的無力更多表現在「中」,而兩邊(實際是反應「外」)卻相對的有一定力度,不過較正常脈的力度仍是不足的亡與虛脈的虛軟無力,豁然浮大表裡皆不足不同。
這是由於芤脈是在失血的情況下出現血脈的內容(血液減少)而在指壓切脈的情況下,脈管受壓後因為物理和力學上的原因,就形成兩側相對明顯而中間空軟的感覺。既所謂「有邊無中」。蔥古作蒽,一作芤,所以芤就是蒽,古人用蔥管來形存脈管的形狀和性質,這個說法一直在沿用。總之,芤脈是無力的脈,但它又有表裡不一的特點,裡是絕對的空軟,表是相對的有力,故爾何來又有中空外實如《脈經》之說,這個外實亦是比較而言,絕到不了實脈的程度,周學海氏有外有一層硬皮之說,亦是這個意思。所謂實,硬度都還到不了正常脈的表面力度。不過形容表裡不一說明有中空特點的大面無力的脈象。
《內經》沒有芤脈,仲景始有「弦則為減,大則為芤」及「脈浮而緊,按之不芤」等,可證芤脈已用於臨床辨證,至於芤的脈形,在《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說:「肺死髒,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這裡的「弱」是無力的意思,不是《脈經》以來的沉細無力為弱的弱脈。根據這一段的描述很明顯是芤脈,但芤脈與無根是在脈形脈勢上有區別的,一般急性失血脈不一定是無根之象,但如果在芤脈的情況下,再加上無根當然是死證了。《脈經》對芤脈作了標準的解釋:「芤脈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一日手下無,兩旁有。」兩說的意思是一樣的,成為芤脈經典的解釋。其後歷代諸家之說均從此出。如《千金翼方》:「按之無,舉之來,兩傍實而中央空名日芤。」宋·曾慥《類說》引《徐氏脈訣》(原書已佚)名見《中國醫籍考》說:「按之即無,舉之來至,旁實中空者,曰芤。」朱肽《括人書》說:「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崔氏脈訣》說:「浮而無力,是名芤脈。」芤脈何似,絕類蔥蔥,指下成窟,有邊無中。」李東垣的批注說:「芤音摳,訣雲按之即無,舉之即有,兩邊實,中央空者,名日芤。」《診家樞要》說:「浮大而軟,尋之中空旁實,旁有中無,診在浮舉重按之間」。
古人說的中空應該是一種空軟的感覺,滑氏添出旁有中無,就是中間完全沒有了,適成「癡人說夢」。在實踐中並非如此,後人再執此以求,於是芤脈漸不明於世。但《診家樞要》的解釋原則上與《脈經》還是一致的。《外科精義》說:「芤脈之診,似浮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脈訣指掌》說:「芤者中空傍實,如按慈蔥。」《醫經小學》說:「芤脈中空兩辟居。」《太素脈秘訣》說:「中軟傍實,按無舉有。」雖然語不及浮大,但形象的描述還是對的。《瀕湖脈學》之說引《脈經》並參以其他成說,要言不煩,且無所失。他說:「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中空外實,狀類慈蔥。」吳昆《脈語》說:「芤,脈來形大如蔥,接之中央空,兩邊實,日芤。」《景岳全書》說:「浮大中空,按如蔥管。」此後諸家如《醫學真傳》、《脈法統宗》、《三指禪》、《診家直訣》、《醫學探驪》、《脈如》、《醫述》等直至《中國醫學大辭典》,都主此說,《中醫脈學研究》亦說:「芤脈應指還有力(相對的),所以古人形容它像蔥管亦就是有邊無中。所以說中央空,兩邊實的說法是正確的經典的,是經過長時期歷史考驗而被承認的。與此不同的是在明清之際出現了對中空的另一種解釋,那便是浮沉有中取無。
例如《通雅·脈考》說:「芤如蔥管,浮沉可見,中候則無。」《脈訣匯辨》說:「芤乃單名,絕類慈蔥,浮沉俱有,中候獨空。」後來黃元御的《脈理求真》更鑿鑿以言之,他說:「芤則如指著蔥,浮取得上面之蔥皮卻顯弦大,中取減小空中,按之叉著下面蔥皮而有根據:」這看起來像是很認真很實際,但實則穿鑿附會到根點了。第一按脈不是直接接觸脈管而是隔著皮膚和皮膚下組織間接觸及,不是手裡拿著根蔥,二是診脈是按脈的跳動,如果脈不跳動什麼亦摸不到,別說蔥管了,別說蔥管的下面那一面的蔥皮了。浮沉有中取無的脈在物理上是絕對不可能有的。因為中取無時就將脈搏壓住了,血液可能流動,但其力已不足以波動了,所以就不跳動了,中取已經如此再重按沉取它反而跳動起來了,豈非咄咄怪事!日本人丹渡元簡說他父親終生沒有見到過芤脈,大概就是指這種所謂芤脈,因為它不可能存在,所以使人終生不一遇,提出這種說法的人亦是全憑想像,而黃元御更是慣於「師心自用」大言欺人的。
脈學是一種診療技術,尤其是脈形要在客觀實踐的基礎上提出切實的指標,賣弄聰明是沒有用的。其他如《診家正眼》、《四診抉微》、《醫宗金鑒》、《洄溪脈學》、《醫碥》、《醫醇剩義》等書亦主是說,均屬未加思考以訛傳訛。
《脈訣》對芤脈的解釋亦有錯誤,但影響不太大,面且得到糾正。《脈訣》說:「芤者陽也。指下尋之,兩頭即有,中間全無,日芤。」將兩邊改成兩頭當然是不對的,《察病指南》引用了《脈訣》說,但又引《脈經》等說以致內容混淆矛盾。說:「指下哥之,兩頭即有,中間全無,其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喻似指按芤草葉,芤葉即蔥類,中心空虛,故名日芤也。」《脈訣刊誤》對《脈訣》作了分析批判說;「《脈經》日芤脈,其像兩邊似有,中間全無,今《脈訣》乃日,兩頭則有,中間全無,則誤矣,夫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寸口不至關為陽絕,若兩頭似有,中間全無則是陰陽絕脈也,安得為芤脈乎?!」「芤脈先舉指時浮大而軟,因按而中空。今《脈訣》言指下尋之非也。仲景日:『脈浮而緊,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是指於按上以見芤脈,尋者在浮舉沉按之間耳。」李時珍亦說:「《脈訣》言,兩頭有,中間無是脈斷截矣。」王士亨亦有中斷之說當然亦是錯的。《壽世保元》、《沈氏尊生書》只提出浮而無力,而不及中空邊實等根本不能說是芤脈。《診宗三昧》提出有弦的條件,將相對力度說得太過,芤是無力的脈,雖外表相對有力亦不如正常脈的力度,更不能出現弦象,如有弦象則是革脈,而非單純芤脈,這在仲景早有明訓歷代亦無異議,故弦的條件是混淆了芤革的界限,無疑是錯誤的。芤脈自《脈經》提出脈形指標以來,除《脈訣》有明顯錯誤後被批判澄清以外,歷代並無異議。但自明清之際起,部分醫家有「浮沉有中取無」之誤說,形成一定的干擾,這是芤脈形中的一個大問題,應當辨明,其他小的誤說,如兼弦等影響不大亦易於識別。
根據歷史文獻及對其分析考證,結合臨床實踐、實驗等經驗體會,擬訂芤脈的傳統形式的脈象指標為:
1、芤脈是屬於具有復合因素的脈象。
2、芤脈綜合了浮、大、軟、中空邊有的幾種條件形成的。
3、自仲景、叔和以來常以蔥管形容芤脈,這對芤脈的說明和理解有較大意義,是古人客觀化說明的好的例子之一。
4、芤脈可以與其他脈象結合而構成另外一種脈象如芤弦相合為革脈,亦可以與確『關脈象構成兼脈如芤數,芤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