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脈法的成就和特點

《難經》脈法最大的成就和特點無疑是它提出又被後來一直採用的,獨取寸口脈法。儘管某些內容還不夠完備完善,但當時基本上達到了能夠臨床使用的水平了。在其後不久,上叔和著《脈經》予以補充完善《難經》應當是成書於漢代,具體的可以說是在東漢。王叔和是漢末魏晉時人所以《難經》、《脈經》相距的年代不應是很遠的),使獨取寸口成為近兩千年唯一的診脈方法,所以無寧說《脈經》以來的脈學家和脈法著作等,實際都是《難經》的後裔。

《難經》對寸關尺的新說亦是個重大的改革和突破。在《內經》上,雖然有診,但習是古代經絡檢查「診皮」、「色診」等性質的。所謂尺寸診亦是診寸脈動一與J診尺相結合的過渡時期性質的產物。《難經》才正式提出診尺脈(脈動),寸尺之間設了關,以分陰陽之界雖然關只是個分界線,就在此基礎上《脈經》進一步定出了關的長度,完成了寸關尺的定位。解決了三指診脈的問題使脈法得以普及推廣,合理的操作得到切於實際的成效。

《難經》對古代的名詞和成說,往往沿用舊詞賦以新的內容,形成一種很巧妙的、貫徹新的觀點方法的辦法,以為新診法服務。例如「三部九候」在《內經》等書是全身遍診法,但《難經》雖然仍用三部九候這個詞,其內容卻成了獨取寸口的一種具體方法了,它改為三部者,寸關尺;九候者,浮中沉,他如關格脈名等亦是如此。

《難經》雖然還沒有提出寸關尺分主臟腑的說法,但它的發展趨勢是向著這方面前進的。譬如它在「二難」中提到寸主陽,主陰。「四難」又提到浮為陽,沉為陰,並且結合到五臟,就是心肺都在浮的部分,腎肝都在沉的部分,脾在中等等。「五難」又以浮沉的五種不同等級區別五臟。「十八難」又提出上中下(寸關尺)三部與手太陰、陽明,足少陰、太陽等六經的定位關係,和上主胸主上,中部主腹下至臍,下部主臍以下等等,綜合起來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就是從宏觀上,《難經》是以寸為陽,尺為陰;浮為陽、沉為陰的,具體的說在浮為陽,沉為陰的基本認識上,發展為五臟的「浮沉定位法」,在寸為陽,尺為陰的基本認識上,發展為上中下三部亦即寸關尺的經絡表裡的和人體上中下三部的「寸關尺定位法。《難經》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寸關尺的臟腑定位方法,但經絡表裡代表的是臟腑人體上中下三部正是各有關臟腑的大體不同位置,再加上《難經》一再強調尺是根,腎、命門是根等說法,實際已將寸關尺分主臟腑的可能性和大體方向、位置、性質等等都交待出來了,只是沒有明確的作規範式的規定面已,所以《脈經》就很容易地提出了寸關尺分主臟腑的定位方法。

《難經》在敘述脈象主病等問題時,如脈合陰陽、臟腑、脈的相兼、脈的主病等,採用了排列組合的方法,儘管這些方法的性質帶有拘於形式等問題,如「四難」、「十難」等,但它是有意義的,對此後人沒有作出多少新的發展,更沒有突出的發展。如果後人能在《難經》的基礎上做出突出的發展那意義也許是很不一般的。《難經》在論述脈象主病時,採用結合病證以辨病,以合舉例說明問題的方法。如「十三難」、「十六難」、「十七難」、「十八難」等,亦有用對比程度等方式的,如「三難」、「六難」、「九難」、「十二難」、「十九難」、「二十難」、「十一難」、「十四難」等。《難經》對脈象主病問題的敘述,雖然不及後世多,但其形式卻是多種多樣的,內容亦是豐富多采的。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