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診要領之人迎氣口診法

人迎氣口診法與《黃帝內經》的喉手相應診法不同,此法源於《脈經·脈法贊》,其中記載:「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日人迎,右日氣口」。是以寸口脈的關前一分之處分別為人迎與氣口。並仿《黃帝內經》「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之意,以左之人迎診外感之脈變,以右之氣口診內傷之脈變。此法自東垣侶用之後大行於世,對脈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隨之帶來了許多爭議。關於「關前一分」究竟在什麼部位的爭議,這裡就不詳加分析了。此法的要點,可以認為是左右對比法,以左主診候外感,右主診候內傷。如李東垣日:「外感風寒皆有餘之證,是從前客邪來也,其病必見於左手,左手主表,內傷飲食及勞役不節,皆不足之病也,必見於右手,右手主裡」。對此,有許多醫家持反對意見。如張景岳即連稱不妥。其日:「以左手脈辨外感,右脈辨內傷,豈左無內傷、右無外感乎?謬甚!謬甚!」而近世何希時亦日:「關前一分,如何能診得,又何以別於關脈,無實用意義。」並批評王叔和「以左手寸口為人迎,右手寸口為氣口,關日關上,兩手尺中日神門,多立名目甚無用也。」

且不談這些爭議的曲直。然而,僅從實用意義來看,雖然不可絕對地以左右手區別外感與內傷,但此法也絕非毫無用處。臨診時,常可見到,左右兩脈出現大小強弱不等的情況,這無疑是傳達了身體內部病變的信息,對此認真進行體察與分析,對於疾病的診斷會有相當的幫助。如《王氏醫存》中,就有關於「左右強弱主病」之論述。王氏指出:「凡左脈弱,右脈強,主汗多,遺精,肝郁等證;右脈弱,左脈強,主易怒,腹痛及誤服補火丸散,必生肝熱、滑精諸證。右脈盛,左手無脈,主痰結,氣虛。左脈盛,右手無脈,主食滯,肝郁。」這是臨診心得之總結,千萬不可忽視。而清人醫案中,這種左右對比診法的運用,更比比皆是,其心得體會充溢於字裡行間。

近人蕭通吾運用人迎氣口診法、頗有心得,他認為:「人迎脈多見有浮、緊、虛、細、洪、數、滑這七種脈象」。而氣口脈則常見「濡、澀、結、緊、沉、動、滑大、虛大等八脈脈象」。並提出:人迎脈「除外感證外,還可以出現肝氣火旺、痰熱上壅、血熱經多等疾患」。而氣口脈多內傷七情之證」,並且有虛實之辨。這說明此法即使在今日,仍有較大的實用價值,關鍵在於能否深刻領悟與運用。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