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脈法對後世的影響

《難經》在脈法上對後世的影響是大的,當然最主要的還是《難經》提出的獨取寸口這個獨佔醫壇的診脈方法,這就使後世脈法都成了《難經》的繼承者。

《脈經》作為脈法的經典性質的文獻,除去在《難經》的基礎上完成完善了獨取寸口法以外。《脈經》還大量地引用《難經》有關論脈之說,以豐富其內容。例如第一卷的「分別三關境界脈候所主第三」就是根據「二難」及「十八難」等綜合發展面寫成的。「辨尺寸陰陽榮衛度數第四」,是錄「一難」、「二難」、「三難」全文面成的,「持脈輕世法第六」是錄「五難」的全文。「辨臟腑病脈陰陽大法第八」的前半部分,是錄的「九難」全文。「辨脈陰陽大法第九」的前半部分,為錄自「四難」與「六難」全文的:只是次序略有更動參差而已。「縱橫逆順伏匿脈第十一」中的伏匿脈是錄自「二十難」。第二卷「平奇經八脈病第四」中有部分內容錄自「二十七難」、「二十八難」、「二十九難」。第四卷「辨三部九候脈證第一」中選用了「十八難」、「十四難」、「八難」等內容。「診損至脈第五」選用了「十四難」的大部分內容和與「一難」相類似的觀點方法。第五卷「扁鵲陰陽脈法第二」六經之脈與「七難」原則相同。但有出人,但這不一定是《脈經》選自《難經》,因為這種內容是各家各派各種文獻均有的,何況在「扁鵲陰陽脈法」中只是串人「七難」的內容,亦不盡相同,所以對此只能提出作為參考,很難說就是引自《難經》的。在「扁鵲診諸反逆死脈要訣第五」中有「人病脈不病者生,脈病人不病者死」一條,《難經》「第二十一難」正是對這兩句話作解釋分析的,並且前面還冠以「經言」二字,按《漢志》載,有《扁鵲內外經》,這有可能是《難經》依扁鵲內經作的「論」,而王叔和所引不好說是取自《難經》,倒是有可能取自於《扁鵲內外經》之文的。總之,《難經》以後的第一部脈學經典性質的專著《脈經》,不但採用並完善丁《難經》的獨診寸口法,形成了脈法的絕對權威著作,普及獨取寸口法,為診脈的獨一無二的方法,還在《脈經》中幾乎引用了《難經》有關論脈的全部篇章和內容,我們知道後世脈法都是原出於《脈經》的。這充分說明《難經》中有關脈診部分對後來脈法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深遠的。

《難經》是古醫籍出現註解最早的和歷代醫家作注最多的。自三國,吳太醫令呂廣起,後如唐·楊立操、宋·丁德用、金元時張元素、滑壽等,明清時注家更多,域外醫家如日本人名古屋玄醫等,無慮數十家。近人於此書如張山雷等亦有註解研究。對《難經》的註解說明歷代醫家對它的重視。不但醫家,世人亦向來重視《難經》,如宋蘇軾說「醫之有《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後世達者,神而明之,如盤走珠,如珠走盤,無不可者,若示新意,而棄舊學,以為無用,非愚無知,則狂而已。譬如俚俗醫師,不由經論,直授藥方,以之療病,非不或中,至於遇病輒應,懸斷死生,與知經學古者,不可同日語矣。世人徒見其有一至之動,或捷古人,因謂《難經》不學而可,豈不誤哉!」(《欏伽經》跋)。東坡是知醫的,他的說法較之一般學者更具有代表性。《難經》確予後世醫學以重大的影響。而其中有關脈學部分,則是《難經》為首的和主要的內容。

在歷代醫家傳習《難經》時,有幾個特點說明其影響之大,第一是過去可以說是無人不學此經。第二是由於篇幅不大,段落整齊分明,都是全文學習的。我們看《難經》向來世有「選本」就是很好的證據。第三在學習《難經》時,由於每「難」文字不長,而且易懂易記,都是背誦的,所以從普及的角度上講,《難經》是醫經中惟一的。由於《難經》深人淺出,切合實用,不但一般醫家習用以為常,歷代名醫註釋以為學,就是某些高才絕學之士,如明代的盧之頤、方以智等亦遵用之而無異議。至清末廖平始對此書脈法提出駁難,但某些論據亦不夠充分,儘管《難經》不是沒有缺點和受歷史影響而致的若幹不足,但廖氏的論點卻步為人所接受,甚至於以廖氏之說為怪論。另外明清以來,坊間盛行將張世賢的《圖注難經》與《圖注脈訣》合刻為書,或者又加上李時珍的《瀕湖脈學》形成了一種小叢書,各地復刻很多,流傳極廣,成為最常見必讀的有關脈學的綜合性、代表性書籍,近代石印、鉛印的這這種書仍然是很多的。於此亦可以見到《難經》對後世醫學的影響和對後世脈學的影響。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