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唐朝京兆華原(現陝西耀縣)人,他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譽為藥王,許多人奉之為醫神。孫思邈一生醫術精湛,醫德高尚,他全面繼承和系統總結了唐代以前優良的醫德傳統,寫成了《大醫精誠》、《大醫習業》醫德專著,是我國第一位比較系統地、完整地論述祖國醫學和進行醫德教育的醫學家,他系統的哲學思想和醫學倫理道德觀念使其成為我國醫德規範的開拓者。
孫思邈認為醫者首先必須具有高度的人道主義精神和仁愛之心。
孫思邈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又說「夫二儀之內,陰陽之中,唯人最貴」,還說「凡大醫治病……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說明醫者要把人的的生命看的高於一切,必須具有高度的仁愛之心,極端重視人的生命健康,把挽救病人的生命作為醫者的最高職責。
同時醫者必須具有「志存救濟」、「一心赴救」的崇高思想境界。孫思邈以「志存救濟」為一生追求目標,「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這種崇高思想正是孫思邈成為大醫的根本動力。他說:「凡大醫治病……勿避嶮隙、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指出一切必須為救治病人著想,不論有多大的困難和危險,都不得有絲毫疑慮,必要時,不惜犧牲個人的利益以至生命,這樣才是普救天下眾生之大醫,否則則是戕害生靈之巨賊。
三者,醫者必須具有「普同一等」的倫理道德思想。孫思邈說:「若有疾危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要求醫者在治病過程中,不得以貧富貴賤、男女老幼、容貌美醜、親朋怨友、聰明愚笨、民族國籍的不同而加以區別對待,要求醫者對於任何急於求治者,應該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
其四,醫者對待患者必須態度端莊並具備高度的同情心,對待同道要謙虛謹慎。對待患者,孫思邈指出:「其有患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慚愧淒冷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夫一人向隅,滿堂不樂,而況病人苦楚,不離斯須,而醫者安然歡娛,傲然自得,茲乃人神所共恥,至人所不為」。對待同道,則不得「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已德。偶然治差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之膏肓也。」這種愛護病人尊重同道的精神,堪為後世醫者所傚法。
第五,醫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以「至精至微」之精神開展醫務工作。作為身負濟世救人重任的醫者,必須要有精湛的醫療技術,使自己具有堅實的醫學基礎和較高的醫學素養。孫思邈說:「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必須「涉獵群書」,「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否則「如無目夜遊,動致顛殞」,孫氏告戒天下醫者,務須刻苦學習,精研醫理,勤求古訓,博采眾長,努力探求至精至微之醫理,掌握至純至熟之醫術。這樣,將高超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統一起來,才能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第六,醫者必須恪守「淡泊名志」的道德思想,不得追逐名利。作為一名正直不阿,清廉高潔的醫學家,孫思邈很厭惡那種沽名釣譽、圖財謀利的醫者。他說醫者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不得持已所長,專心經略財物。」「又到病家,縱羅綺滿目,勿左右顧盼。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饈迭焉,食之無味。蹴碌兼陳,看有若無」。孫思邈博學多才,醫道高明,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三次徵召,請他入朝做官,他都固辭不受,表現了他正直高潔的思想品德。孫氏多次批判和反對那種「隨逐時情,意在財物,不本性命」和「但知愛富不知愛學……」的醫生,這些都反映了他不謀錢財名利,不為權勢所惑,惟以治病救人為己任的崇高思想。
孫思邈所倡導的醫學道德思想具有豐富的內涵,其論述是完整的全面的。在此之前,如《素問》、《傷寒雜病論》中都有關於醫學道德的論述,但這些論述是零散而不成體系的。孫思邈的醫德思想為以後我國醫學倫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同時把高尚的醫德思想和精湛的醫療技術緊密結合起來,提出了醫德和醫術二者不可分割、不可偏廢的統一觀,這就是祖國醫學倫理學從一開始就建立在可靠的基礎上。孫思邈的醫德思想具有較強的人民性,他的道德觀念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和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對醫者醫德的要求和願望,這是他的醫德思想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民所稱頌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