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病病疾多,醫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 扁鵲 見《醫述》
「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養生者,慎勿失道。」
「我命在我,不在於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風邪者,皆由恣意極情,不知自惜,故虛損生也。」——南朝梁 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教誠篇》
「大醫精誠。」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淒愴,勿避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工夫行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賊。」
「善為醫者,行欲方而智欲圓,心欲小而膽欲大。」——唐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大醫精誠》
「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園而行欲方。詩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謂小心也;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謂膽大也;不為利回,不為義疚,行之方也;見機而作,不俟終日,智之園也。」——後晉 劉昫《舊唐書·孫思邈傳》
「醫不貴於能愈病,而貴於能愈難病;病不貴於能言醫,而貴於能延真醫。」——明 張景岳《景岳全書》
「古之聖人,其為善也,無小而不崇;其於惡者,無微而不改。改惡崇善,是藥餌也。」 ——明 龔廷賢《魯府禁方 卷四 醫有百藥》
「醫雖小道,實具甚深三昧。須收攝心體,涵泳性靈,動中習存,忙中習定。外則四體常和,內則元神常寂。然後望色聞聲,問病切脈,自然得其精,而施治得宜也。」——明 王紹隆《醫燈續焰 醫范 袁氏醫家十事》
「凡作醫師,宜先虛懷,靈知空洞,本無一物;苟執我見,便與物對;我見堅固,勢必輕人,我是人非,與境角立,一靈空竅,動為所塞,雖日親近人,終不獲益,白首故吾,良可悲矣。」——明 繆希雍《本草經疏 祝醫五則》
「學不貫今古,識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寧耕田織布取衣食耳,斷不可作醫以誤世!醫,故神聖之業,非後世讀書未成,生計未就,擇術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專習,窮致天人之理,精思竭慮於古今之書,而後可言醫。」——明 裴一中《言醫序》
「欲濟世而習醫則是,欲謀利而習醫則非。我若有疾,望醫之救我者何如?我之父母子孫有疾,望醫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觀,則利心自淡矣。利心淡,仁心現;仁心現,斯畏心生。」—— 明 王肯堂《靈蘭要覽曉瀾重定緒言》
生民何辜,不死於病而死於醫,是有醫不若無醫也,學醫不精,不若不學醫也。」——清 吳瑭《溫病條辨·序》
「顧醫之難也,非讀書識字則不能醫,非格物窮理則不能醫,非通權達變更不能醫。」——清 唐容川《醫學見能·原序》
「醫家有割股之心,安得有輕忽人命者哉?」——清?程杏軒《醫述·醫學溯源》
「醫是講學不是市道,故商賈貿遷之術無一書之傳,而醫家言則汗牛充棟。」 ——清 陸九芝《世補齋醫書》
「世徒知通三才者為儒,而不知不通三才之理者,更不可言醫。醫也者,非從經史百家探其源流,則勿能廣其識;非參老莊之要,則勿能神其用;非徹三藏真諦,則勿能究其奧。」 ——清 柯琴《傷寒來蘇集 季序》
「以一藥遍治眾病之謂道,以眾藥合治一病之謂醫。」 ——清 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