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液經法》奠定《傷寒論》基礎

《漢書·藝文志·經方類》曰:「《湯液經法》三十二卷。」據傳作者為商之伊尹,故又名《伊尹湯液》。《湯液經法》梁·陶弘景後失傳,是以《隋書經籍志》未加著錄。

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云:「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北宋校正醫書局林億《傷寒論序》亦稱《傷寒論》源於《湯液經法》:「夫《傷寒論》蓋祖述大聖人之意,諸家莫其倫擬。故晉·皇甫謐序《針灸甲乙經》云:伊尹以元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得不謂祖述大聖人之意乎?」

北宋校正醫書局於治平二年(公元1065)將《傷寒論》雕版刊行,自此《傷寒論》傳本歧出局面結束,醫家皆以宋本為定本。

北宋治平二年本為大字本,元佑三年(公元1088)刊刻者為小字本。大字本、小字本無注,不便醫家使用,流傳日稀,至明幾成絕版。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江蘇常熟著名藏書家趙開美偶得北宋小字本《傷寒論》而翻刻之,逼真原貌,後世稱趙開美翻刻本為「宋本傷寒論」。趙開美本刊行後,所據之底本旋即亡佚。

趙開美翻刻本我國僅存五部,筆者皆目睹之,手撫之: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一部、台灣故宮博物院圖書館一部、瀋陽中國醫科大學圖書館一部、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一部、上海圖書館一部。真乃書林之奇珍,醫家之重寶也。

趙開美本《傷寒論》每卷首頁皆題「漢·張仲景述」。南宋·趙希弁《郡齋讀書後志》卷二云:「仲景《傷寒論》十卷,漢·張仲景述」。明代著名藏書家及刻書家毛氏《汲古閣毛氏藏書目錄》亦云:「仲景《傷寒論》十卷,漢·張仲景述」。「述」者,謂遵循舊說而不別立新義。《論語·學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墨子·非儒篇》「述而不作」作「循而不作」。《說文》:「述,循也」,謂沿循往軌也。則「張仲景述」者,謂仲景遵行舊說而為《傷寒論》也。張仲景為時之大醫,當有治驗融於《傷寒論》中,然著作主體為循先賢之舊軌、錄前人之成方而為書。

仲景依《湯液經法》而為書,亦見梁·陶弘景《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簡稱「輔行訣」)。《輔行訣》云:

商有聖相伊尹,撰《湯液經法》三□,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藥,為服食補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藥,為療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藥,為殺蟲辟邪癰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實萬代醫家之規範,蒼生護命之大寶也。

接著又說,漢末魏晉六朝醫家皆以《湯液經法》為至寶,依為軌範,並有發展:

漢晉以還,諸名醫輩:張機、衛汛、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葛稚川、范將軍等,皆當代名賢,鹹師式此《湯液經法》,愍救疾苦,造福含靈。其間增減,雖各擅其異,或致新效,似亂舊經,而其旨趣,仍方圓之於規矩也。

《輔行訣》指出,仲景師式《湯液經法》撰寫《傷寒論》一部,這就為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林億《傷寒論》序稱仲景依《湯液經法》而為書提供了可信資料。

《輔行訣》又云:

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後學鹹尊奉之。山林僻居,倉卒難防,外感之疾,日數傳變,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間,豈可疏乎?若能深明此數方者,則庶無蹈險之虞也。今亦錄而識之。

張仲景《傷寒論自序》亦云:「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其勤求博采者為《湯液經法》。

《湯液經法》32捲成書於西漢,就13方觀之,我國方劑學在西漢已經進入成熟階段。西漢前期道家思想頗受重視(見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因而方劑名稱亦受到道家思想影響。東漢末社會思潮發生重大變化,影響到方劑名稱亦有改變。《輔行訣》對此有說:

陽旦者,升陽之方,以黃芪為主;陰旦者,扶陰之方,以柴胡為主;青龍者,宣發之方,以麻黃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為主;朱鳥者,清滋之方,以雞子黃為主;玄武者,溫滲之方,以附子為主。此六方者,為六合之正精,升降陰陽,交互金木,既濟水火,乃神明之劑也。張機撰《傷寒論》,避道家之稱,故其方皆為正名也,但以某藥為名,以推主為識耳。 

張仲景「以某藥為名,以推主為識」,改變西漢方劑名稱之道家色彩,是方劑學一次重大變革。

最後的結論是:《傷寒論》以《湯液經法》為基礎而成書。

《輔行訣》原藏敦煌藏經洞,後為河北省威縣張渥南購得,傳於嫡孫張大昌,「文化大革命」中被毀。《輔行訣》抄本已出版,見張大昌、錢超塵主編之《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傳承集》。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