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龍友,名方駿,號「息翁」,解放後改號為「不息翁」,四川省三台縣人。1892年,他同陳蘊生用中草藥救治川中霍亂,療效很好,聲譽雀起。他醫德高尚,醫風凜然,深受人民的歡迎和敬重。
蕭龍友
一、不懼危險 捨身救人
1892年,川中霍亂流行,省會成都日死八千人,街頭一片淒涼,棺木銷售一空。很多醫生因懼怕傳染,不敢醫治。正在尊經書院求學的蕭龍友挺身而出,年僅22歲的他,約同當地醫生陳蘊生沿街巡治,用中草藥進行救治,使很多病人轉危為安,人稱「萬家生佛」。經此一事,蕭龍友聲譽鵲起。
二、心存中醫 劈風斬浪
蕭龍友先生是一位大醫,他時時心念中醫,十分憂心中醫的存亡。當時的政府想方設法消滅中醫,中醫的處境十分危險。在中醫最為危難的時期,他與孔伯華先生共同創辦了北京國醫學院,親臨講壇,不計報酬,一心培育中醫的接班人才。並在經費困難時慷慨解囊,甚至同孔伯華一起出門診,集資辦校。就這樣艱苦的經營著中醫教育事業,歷時十餘年,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下,他們培養出了數百名學員,都成為了下一代中醫的中堅人才。兩位醫學大家的義舉,對中醫事業的延續和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北京國醫學院終被迫停辦,他義憤填膺,並作詩文以示對國民政府的反抗。
三、醫德楷模 醫德高尚
蕭龍友的醫術可謂爐火純青。他用藥處方平正輕靈,常在小方之中見大神奇。但他並不固執,始終對西醫學抱著尊重態度,並堅持取彼之長,補己之短,胸襟之寬大令人折服。
蕭龍友先生一生為中醫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中醫遭受危厄之際,他挺身而出,逆流而上,興辦學校,教徒授課,還堅持門診,並用精湛絕倫的醫術做了最好的抗爭。他處方精簡,用藥輕平,療效卓著,活人無數,已經達到了醫之大成者出神入化的境界。其胸懷寬大,謙遜恭謹,更加使其成為了醫界的楷模。
1949年,新中國成立,蕭龍友先生雖是人到暮年,卻壯心不已,除擔任全國第一、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還歷任中醫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部學部委員(院士), 1953年那年被上級批准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等職,為中醫事業的發展盡心盡力。1960年,蕭龍友病逝,享年9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