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CONTENT_START]
國務院6月14日公佈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擴展項目名錄。傳統醫藥有13項上榜,包括中醫養生、傳統中醫藥文化、中藥炮製技術、中醫傳統制劑方法、針灸、中醫正骨療法、民族醫藥等方面。
靈源萬應茶
元末明初(1363年),陳友諒舉事兵敗,其驍將張定邊避難入閩,遂隱名埋姓,遁跡於靈源山中,削髮為僧,自號沐講禪師,用17種靈源獨特的青草藥和中藥材,加入色、香、味俱全的上等茶葉,混合炮製成「菩提丸」,對中暑痢疾、感冒發熱、腹痛吐瀉等四時不適之症療效顯著。
1951年,靈源寺僧王廣雨將「菩提丸」改制為「靈源萬應茶餅」,使之疏風解表、調胃健脾的功效更為顯著。
1982年, 「晉江靈源茶餅廠」成立,靈源萬應茶餅開始批量生產。
1990年,舊廠進行第一次改制,更名為「泉州市靈源製藥廠」。
2003年,靈源製藥廠經過二次改制,注資2380萬元,總投資5000萬元整合企業原有優勢,完成機構重組,成立了嶄新的泉州市靈源藥業有限公司。
2004年底靈源藥業全面通過GMP認證。並成功研製出萬應茶袋泡劑。
2006年,靈源藥業入選首批「中華老字號」。
2007年,靈源萬應茶飲料新品上市,並成為福建晉江第九屆鞋博會指定飲料。
「靈源萬應茶餅」掌門人、現任靈源藥業董事長吳國卿表示,公司將致力於把古老的萬應茶餅從深山裡帶出去,推向全世界,讓更多的人都來分享它的神奇療效。
永定萬應茶
清朝嘉慶年間,客家的老中醫盧曾雄在福建漳州開設藥鋪,研製出由30多種中藥組成的「萬應茶」,具有疏風解表、健脾和胃、祛痰利濕的功能。
清朝道光年間,盧宏漢(盧曾雄之子)將製藥廠由漳州遷回永定縣陳東。翰林巫宜福回鄉省親,盧宏漢贈送巫翰林「萬應茶」。巫翰林把萬應茶帶回任所,適值京城瘟疫流行,巫以萬應茶治療之,功效卓著,名聲大振。
1957年,公私合營後,盧曾雄的後裔將秘方獻給當地人民政府,廠名為「永定縣公私合營采善堂製藥廠」。
1984年冬,改為縣辦藥廠,屬全民所有制企業,廠址遷至永定城關,成立「福建省永定采善堂製藥廠」,主要生產傳統產品「萬應茶」。
1988年,「萬應茶袋泡劑」 研製成功。
2000年9月,原「福建省永定采善堂製藥廠」進行產權制度改革,成立了「永定采善堂製藥有限公司」。
2004年,永定采善堂製藥有限公司全面通過GMP認證。
2006年,「采善堂」註冊商標2006年被評為「福建省著名商標」。
2007年,「采善堂」被評為「福建省老字號」。
2008年6月 永定萬應茶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資文化遺產名錄。
誠信出好藥、傳承400年——陳李濟中藥文化
陳李濟是全國現存最老字號的藥廠,創於明萬曆二十七年(1600),迄今已有408年歷史,創始人是陳體全和李升佐兩人。陳李濟藥廠現隸屬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廣州藥業」的全資子公司。陳李濟是國家認定的「中華老字號」,2008年「陳李濟傳統中藥文化」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陳李濟以生產蠟殼藥丸而聞名於世,其蠟丸存放100餘年而不變,令人驚訝其制做之精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委託人到廠攝制這一傳奇絕藝。在製作蠟丸的過程中,[FS:PAGE]陳李濟還有一種著名的副產品——百年陳皮,對驅風化痰有卓絕的效果,曾被清帝欽定為貢品,成為廣東「三件寶」之一。此後因制蠟丸工藝設備改變而不再生產,現存少許已視為廠寶,到訪的貴賓能得到幾片便是享受到最高禮遇。
陳李濟由廣東南海商人陳體全、李升佐共同創立於公元1600年(明萬曆年間)。
陳李濟於清朝末年首創蠟殼大蜜丸劑型,蠟殼包裝工藝堪稱當時的中藥包裝革命,沿用至今。
清朝同治年間獲「杏和堂」封號,店藏「百年陳皮」被列為貢品。
改革開放以來,陳李濟持續發展,進入「全國中成藥重點企業50強」。
2008年「陳李濟中藥文化」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陳李濟中藥博物館」,是嶺南地區首家中藥行業博物館,以其鮮明的嶺南中藥文化特色獲得各界稱譽。
治咳百年潘高壽
清光緒年間(約公元 1890年前後),廣東開平人氏潘百世、潘應世兄弟在廣州高弟街開設藥鋪,店號「長春洞」。長春洞是前店後場式的藥鋪,前店買藥,後場制丸,施工10餘人,進行作坊式生產。1920年代初,潘氏兄弟先後去世,藥鋪由潘百世之子潘逸流、潘應世之子潘楚持共同經營。沒有久潘逸流、潘楚持又相繼離去,轉營他業。藥鋪由潘百世的四子潘郁生出任司理,番郁生剛剛接手經營,長春洞藥鋪就因戰火被毀,潘氏改在西關十三行路豆欄上街設店,重新營業。
潘郁生根據嶺南獨特的氣候特徵,將具有潤肺鎮咳作用的川貝母和有祛痰作用的桔梗與枇杷葉一起熬煉,於1929年製成止咳化痰的新藥「潘高壽川貝枇杷露」,隨著潘高壽川貝枇杷露的走俏,1929年番郁生正式樹立起了潘高壽藥行的招牌,專營枇杷露。而長春洞仍然以經營蠟丸業為主。長期以來,潘高壽藥行採用傳統方式生產而限制了藥行的發展。直到公私合營前,潘高壽藥行仍然是作坊式生產,雇工亦不到30人。
改革開放以後,潘高壽藥廠獲得了飛躍發展。到現在,公司有員工700多人,主要生產糖漿劑、口服液、煎膏劑、顆粒沖劑、中藥合劑等六大劑型百多個品種,包括治咳藥系列、婦、兒用藥系列以及治療肝炎、腎炎、膽囊炎等多種疾病的藥物。產品暢銷全國,並遠銷加拿大、澳洲等國家和地區。
「積功累德潘高壽,妙藥靈丹濟世人」跨越百年歷史的潘高壽,順利通過了GMP 認證,在全國中成藥企業中名列前茅,成為了一個以治咳藥而聞名的國藥老字號企業。2007年潘高壽涼茶(72號秘方及其專用術語)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潘高壽傳統中藥文化」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此,潘高壽已成為全國惟一擁有「中華老字號」及「雙國遺」榮譽的中藥企業。
北京鶴年堂: 京城養生老字號
600年鶴年堂——中醫藥養生第一家
1405年(明朝永樂三年)由回回詩人、著名醫學家、養生大家丁鶴年在北京菜市口創辦鶴年堂醫館和中藥鋪,他同時也開創了以養生立店的先河。鶴年堂原址座落在現宣武區菜市口大街鐵門胡同迤西路北,騾馬市大街西口,與丞相胡同相對,與回民聚居的牛街相鄰。1999年,原國內貿易部授予鶴年堂「中華老字號」稱號。
鶴年堂中醫藥養生文化
鶴年堂以「壽人壽世為懷」的建店宗旨、「醫不三世,不服其藥」的科學精神、「鶴年堂前無貴賤」的服務意識,在數百年繼承和弘揚傳統醫藥精髓的過程中,形成了以「調元氣,養太和」為核心的鶴年堂中醫藥養生文化,包括:「和者鶴壽」的天年觀、「陰陽之律,性命之本」的認[FS:PAGE]知觀,「終身養生不輟,整體平衡不偏」的整體觀,「生命無養,逆之於體」、順應四時、頤養「七情」的「天道鶴年」觀,「生命無調,體自弱衰」的「人道鶴年」觀,以及「未病常調,將病預調,已病醫調」的「以調求和」之法、「節、律、神、和」四字訣的「以神求和」之法及「以動求和」之法等等。在其獨特養生思想指導下,鶴年堂的中藥飲片炮製技術享譽京城,《北京市志稿中》中描述:「本市藥業,鶴年堂以精製飲片著名,其炮製皆遵古法」;《北京衛生大事記》記載:「早年間北京就曾流傳著這樣的說法『要吃丸散膏丹請到同仁堂,要吃湯劑飲片請到鶴年堂』」。鶴年堂非常重視施「上品藥」於「未病」者,「養命以應天」,無毒久服不傷人,不老以延年;施「中品藥」於將病者,「養性以應人」,適症修補虛損;對已病者,慎施多毒的「下品藥」,「主病以應地」,病癒既以上、中藥調之。因此,鶴年堂除了和其它藥鋪一樣有「主病以應地」的丸散膏丹外,上、中藥品種非常豐富,乾隆二十三年發行的《西鶴年堂丸散目錄》中記載516種,民國時期發行的《西鶴年堂參茸醪醴丸散膏丹價目表》中記有694種,傳承配本上記載的品種更多。如曾是宮中貢酒的佛手、玫瑰、金橘、茵陳養生「四寶酒」、「甘露飲」、「午時茶」等等,近年根據老配本挖掘整理的36種養生藥酒、26種養生茶、22種甘露飲、108種藥膳、138種藥粥、82種藥湯等系列養生製品,去除了「良藥苦口」的弊端,成為最具鶴年堂特色、具有廣闊產業前景的中醫藥養生寶庫。
2008年,「鶴年堂中醫藥養生文化」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可謂「五千年大中華文化燦爛源遠流長,六百載鶴年堂養生妙方潤澤蒼生。」
今日鶴年堂
今日的鶴年堂,已經發展成為擁有鶴年堂醫藥有限公司、鶴年堂中醫藥研究院、鶴年堂傳統門診、鶴年堂直營連鎖藥店、養生產品生產基地——吉林鶴年堂參茸製品有限公司、天津鶴年堂飲料有限公司、鶴年堂養生項目連鎖管理機構[FS:CONTENT_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