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發展中的七大流派

傷寒學派:創立於東漢之際。漢代醫家張仲景將理論與方藥熔於一爐,著《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的基礎,專門探討傷寒雜病的診療規律。其書被奉為經典,其人被尊為醫聖。從晉唐至宋元明清,研究者如雲,歷代不衰,各展所長,形成了時間最長,醫家眾多,影響最大,學術昌盛的傷寒學派。

寒涼學派:又稱河間派,金元大家劉完素主攻火熱病機,提出「六氣皆從火化」之說,創「火熱論」,療疾多用寒涼藥物。他不僅對中醫病機理論的提高有很大貢獻,並對後世創立溫病學說大有啟迪。因劉氏家住河間,又稱河間學派。

易水學派:金代醫家張元素,河北易水人,在《內經》、《中藏經》的啟示下,以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的論點來分析疾病的發生與演變,歸納用藥,執簡馭繁,創立了「臟腑病機學說」,對後世醫家頗有影響。

攻邪學派:金元大家張從正,強調「病由邪生,攻邪已(治癒)病」,主張治療應以驅邪主,善用吐汗下三法,偏重攻法,反對濫用補法。從一個側面深化了中醫治則理論,並豐富了臨床經驗。

補土學派:又稱溫補學派,金元大家李杲認為「人以胃氣為本」,獨重後天脾胃,創立「脾胃論」,長於溫補之法。

滋陰學派:金元大家朱丹溪受到劉完素「火熱論」的影響,又接受李杲「內傷論」的觀點,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新論,治病多用滋陰降火之法。

溫補學派:明代薛已、張介賓、趙獻可、孫一奎、李中梓諸醫家重視命門水火的研究。探討臟腑病機逐漸側重於虛損病證,形成了善用溫補的特點。充實發展了命門學說,使中醫理論有所突破。

溫病學派:明代末年,溫疫流行,用傷寒治法無效,以明代吳又可為開創,清代葉天士、吳瑭為中堅,對外感熱病的治療規律進行了大膽探索,提出了溫疫病機和溫病學說,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這七大醫學流派,成為祖國醫學發展進程中的主要鏈條與脈絡,清晰地向我們展示了中醫發展、演變、日臻完善的軌跡。至於歷史上的眾多醫家,其中包括那些名垂青史的歷代名醫,技藝高超,著述頗豐,但未有明顯的學派傾向,亦不失為醫界星空的一顆顆璀璨明星。

中醫流派是歷史的產物,是寶貴的遺產,值得我們醫界後人萬分珍視。半個多世紀以來,學院教育以規範化、標準化的模式,基本上取代了沿襲數千年的師徒授受,而成為培養當代中醫人才的主要途徑,數以萬計的學院派,成了中醫界的主力軍,這是中醫事業和教育的一大飛躍。但是中醫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臨床實踐與經驗的積累,要靠醫生的醫療水平與能力。因此,在培養共性的同時,要更注重培養和發展醫者的個性。對不同流派的繼承和實踐,是造就特色中醫的重要方式,也是繁榮中醫學術,倡導百家爭鳴,豐富中醫內涵,呈現中醫生機的有力保障。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