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即相對西醫而言。在西方醫學沒有流入我國以前,中醫基本不叫中醫這個名字,而是有獨特且內涵豐富的稱謂。
岐黃:公元前26~22世紀時,黃帝是傳說中原各族的共同領袖,姓姬號軒轅氏、有熊氏。岐伯,傳說中的醫家,黃帝的臣子。現存有我國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是《內經》,此書托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並以問答的形式而成,又稱《黃帝內經》。後世稱中醫學的「岐黃」、「岐黃之術」,即源於此。
醫中聖手:《孔子傳》載:「於事無不通,謂之聖」,即無所不通。手,指專司或專情其事的人。醫中聖手即是對醫生精湛醫術的高度稱讚。
扁鵲盧醫:《史記扁鵲侖公列傳》載:扁鵲者,渤海郡鄭人也,姓秦,名越人,其治趙簡子、太子疾。《列子力命篇》載:醫者盧氏被人稱為「神醫」。扁鵲盧氏即「正統神醫」也。
懸壺:《後漢書·費長房傳》載,市中有一老翁賣藥,懸一壺於市頭。而他的藥給人治病,每每藥到病除,十分有效,引起人們的注意。結果發現這個神奇的老頭,每到落市關門後,他就跳入葫蘆裡。古代醫藥不分家,就把「懸壺」作為行醫的代稱。一些開業醫生也將葫蘆作為招牌,表示開業應診之意,後人稱醫生的功績為「懸壺濟世」。
杏林:三國時董奉,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為人治病,不受謝,不受禮,只要求治療者在他房前栽杏樹作為紀念。重症愈者種5株,輕者1株。數年後,蔚然成林,紅杏纍纍。他建一「草倉」,告訴人們,要杏果的,不用付錢,只要拿一器谷子來換一器杏果。這樣用杏果換來的谷子堆積滿倉,他用這些谷子救濟貧民。人們非常感謝他,送他匾額上寫「杏林」、「醫林」、「譽滿杏林」、「杏林春暖」。這些讚譽之詞成為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雅稱。
虎守杏林:傳說,董奉一天回家途中遇茅草叢中臥著一隻老虎。細看沒有吃人的凶相,一動不動,抬頭張嘴,大聲喘氣,流著淚,表情很痛苦樣子,是求董奉治病。董仔細看了老虎說:「明天此時你來此等候,我給你治病。」老虎點頭走了。第二天董奉把兩個鐵環戴在胳膊上,叫老虎張口,鐵環用來防虎咬。他用手掏出老虎喉嚨裡的骨頭,治療了老虎的病,後來老虎為了報恩,就為董垂守杏林。今人用「虎守杏林」,意在褒揚像董奉那樣高超的醫術。
再世華佗:華佗一次在途中,見有人出殯,他看見棺材縫裡流出來的血,還像活人的血,於是上前救治,終於救活在棺材裡假死的產婦,被人們譽為「神醫」。他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三國演義》說他能為曹操開頭顱治其頭風病,後人用「再世華佗」來讚揚醫生的醫術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