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為抗戰廣徵傷科良方

1937年11月底,淞滬會戰結束,日軍兵鋒直指南京,為堅持長期抗戰,民國政府遂下令在南京的各政府機關、社會團體遷往大後方,以應長期抗戰準備。當時作為全國中醫最高管理機關的中央國醫館亦遵令由南京長生祠一號遷往陪都重慶東華觀。

中央國醫館是1931年民國政府為改進當時的中醫工作而設立,由陳立夫先生任理事長,首任館長為焦易堂先生,焦氏為陝西武功縣長凝鎮河道村人,民國成立前3年入同盟會,其56歲時任民國最高法院院長,並當選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其人曾在之前的「國醫條例案」中為中醫在政治、法律、教育上爭取應有地位出力頗多,頗負眾望,遂被中醫界推為館長。中央國醫館遷渝後,其積極工作,不曾懈怠。

據中央國醫館「民國二十八年後工作概況報告書」中記載:中央國醫館自「八一三」淞滬會戰後在南京創辦了中醫救護醫院,嗣後遷漢口再遷重慶,除重慶三聖殿總院外又增設夫子池等7處醫務所,並組織巡迴診療隊。短短1年餘時間就診療貧病市民14萬餘人。其時,由於抗戰正處於艱難時期。前方負傷兵士及流離抱病難民日益增多,而西藥來源不易,其價高昂,一般貧苦無力購買者叫苦不已。因諸多國藥良方治此類疾病頗有奇效,中央國醫館於1938年9月18日,即「九一八事變」7週年之際,由焦易堂先生簽署發公函於全國各省、縣政府徵求傷科良方,並函請各縣政府代粘國醫館徵求傷科良方佈告於縣城的通衢地點。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此國難當頭,民眾流離的危難關頭,為救護前線浴血抗戰之將士,當時尚未淪陷地區的眾多中醫師踴躍應徵,眾多中醫界人士慷慨捐出了大量祖傳秘方秘技。據筆者所收集的資料統計,捐方者涉國內四川、貴州、廣東、廣西、湖南、福建、陝西、寧夏等十餘省份及墨西哥等地的海外華僑與民國駐當地的使領館人員,共獻出祖傳秘方秘技近千。當時沈忠圭、鄒雲翔等國醫館醫官擇其精華,篩選出手抄的重點秘方秘技就裝訂了厚厚數冊。

當時多位金陵中醫名家雖因南京淪陷而顛沛流離在各地,但亦紛紛捐出多種家傳秘技及臨床實用驗方。金陵首席中醫張簡齋,創金陵醫派,為民國時期最有影響力的著名中醫,曾為中央國醫館常務理事,當年其在重慶石灰市附近第三模範市場35號開一南京國醫張簡齋診所,他亦將一「人丹製造法」獻出,冀前線將士借此而預防、治療疫暑。細觀此方可以看出張簡齋大師的一貫行醫作風,以中為主,中西兼顧,雖已身為著名中醫亦不忘學習使用西藥。

此事雖已過去了七十餘年,但七十餘年前中央國醫館的「徵求傷科良方」活動及所徵集到的遠超出傷科範圍的近千祖傳家傳秘方秘技,不僅在當時積極地幫助了我國的抗戰,大大充實豐富了我國近代中醫藥寶庫,亦開創了近現代徵求民間中醫驗方與傳統診療技術的先河。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