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甲文和骨文的簡稱。甲文多刻在龜的腹甲上,少數刻在龜的背甲上;骨文主要刻在牛胛骨和鹿頭骨上——二者合稱龜甲獸骨文字。甲骨文反映了商代的歷史,這種文字埋藏在地下3000多年,直到19世紀末才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發現。
那是在清朝末年,有一位名叫王懿榮的人是一位金石學家,他同時也愛好考古。當時他擔任國子監祭酒(古之國子監相當於國立大學,祭酒的職位與校長相當)。1899年的一天,王懿榮患瘧疾,就叫他的學生趙軍去抓藥。趙軍來到離國子監最近的大藥鋪,裡面要等二個小時才能配抓,就轉身出了藥鋪,步行三里多路,來到路西一家小藥鋪,抓齊了藥,很快返回國子監。
王懿榮是個細心的人,煎藥前他打開中藥包對著處方一味味查看,驀然發現其中一塊已經打碎的「龍骨」片有些花紋,他認為這是古代人有意刻畫上去的,應當是一種文字符號即古篆文,就問趙軍:「你在什麼地方抓的藥?」趙軍忙回答:「我在離國子監三里外的小藥鋪抓的,處方與中藥不對?」王懿榮見趙軍領會錯了,又說:「藥沒有抓錯,你過來看看,這中藥龍骨上有古文字。」趙軍過去一看,龍骨上果然有古文字,高興地說:「先生,這可是個重大發現!」「是,是!」二人都歡快地笑了。王懿榮接著又說:「咱們快去那個中藥鋪看看還有沒有帶字的龍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