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小腸

小腸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位於腹中。其上端接幽門與胃相通,下端通過闌門與大腸相連,是中空狹長、迂曲迴環疊積狀的管狀器官。小腸的經脈為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相互絡屬,構成表裡關係。小腸是機體對飲食物進行消化吸收的重要臟器,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內經》對小腸的形態和功能已有明確的認識,《靈樞》的《腸胃》和《平人絕谷》篇記載了小腸的解剖形態與容積,《素問·靈蘭秘典論》指出:「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李中梓《內經知要》提出小腸有泌別清濁的功能。

1.主受盛化物

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化物,即變化、化生之義。小腸主受盛化物,是指小腸接受胃腑下傳的食糜,並對其進一步消化和吸收精微的功能。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小腸接受經胃初步消化的食物而盛納之;二是指食糜必須在小腸內停留一定的時間,在脾與小腸的共同作用下對其進一步消化,轉化為精微和糟粕兩部分。若小腸受盛化物的功能失常,可出現消化不良以及腹脹、腹痛、洩瀉等症。

2.主泌別清濁

所謂泌別清濁,是指小腸將經過消化的食糜,分為精微(包括水分)和殘渣兩部分,吸收精微物質和水分,把食物殘渣下送大腸的作用。泌,即分泌;別,即分別。清者,即水谷精微和水液,由小腸吸收,經脾的轉輸和肺的宣發肅降而輸布全身,其中水液代謝後下輸於腎,經腎的氣化作用下入膀胱,最後形成尿液排出體外。濁者,即食物殘渣和部分水液,通過闌門傳送到大腸,最後在大腸的作用下,形成糞便排出體外。由於小腸參與了人體的水液代謝過程,故有「小腸主液」(《靈樞·經脈》)之說。如張介賓在《類經·藏象類》中所說「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濁,水液由此而滲入前,糟粕由此而歸於後,脾氣化而上升,小腸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小腸泌別清濁的功能正常,則水谷精微、水液和糟粕各行其道而二便正常。若小腸泌別清濁功能失職,不僅影響水谷精微的化生和吸收,還可因清濁不分,水液與糟粕混雜而導致二便的異常,表現為便溏洩瀉、小便短少色黃等。臨床上採用「利小便所以實大便」的方法治療洩瀉,即是這一理論在臨床的實際應用。小腸受盛化物與泌別清濁的功能密切相關,受盛化物是泌別清濁的前提;泌別清濁則不僅要在受盛化物的基礎上進行,而且也是受盛化物的目的所在。小腸的這兩大功能,又與脾主運化、升清及胃主通降、降濁密切相關,實際上是脾胃之氣升清降濁功能的具體體現。因此,臨床上小腸功能失常的病症,也多從脾胃論治。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