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經方煎煮用水的法度

水是歷代中藥煎煮選用的最常用的溶媒,從現代化學分析的角度來說,水可以溶解中藥材中的生物鹼類、甙類、有機酸、鞣質、蛋白質、糖類、多糖類及無機鹽等有效物質,水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具有易獲得、溶解性強、分子結構穩定的特點。

我國的古代先祖很早就認識到水具有特異性,這些特異性取決於水的天地之大自然的氣運等諸多條件。《東醫寶鑒》中記載了如寒泉水、菊花水、臘雪水、春雨水、秋露水、碧海水、半天河水等34種不同的水,各種水的性、味、毒性、功能主治迥異,其用法也因其性質的不同而有所差別,我國古代眾多醫家對於這些水用於煎煮不同功效藥物都有如下諸多論述。

《醫述》有云:「凡煎藥用水,亦各有宜。如治濕腫浮脹,而欲使利水道,則取長流水,以流長源遠,其性通達,直引四肢之間也。如治二便不通,及足脛以下風濕,則取急流水,以其湍縱峻急,性速下也。如治痰飲郁滯而欲吐發升散,則取逆流水,以其性逆倒流,洄瀾湧決也。如治中氣不足,則取春雨水,有陽道發生之意也。如治下元不足,則取井華水,蓋清晨井中天一之氣浮結於面,有補陰之功也。如治火熱陽證,則取雪水,大能退熱也。如治傷寒陰證奔豚等疾,則取甘瀾水,蓋盛之於缸,揚過千遍,水珠沫液盈溢於面,性柔味甘,能和氣也。如治脾胃虛弱洩瀉不食等證,則取池潦水,蓋停蓄既久,不流不動,殊有土氣,能助脾元也。如治陰不升,陽不降,乖隔諸疾,則取陰陽水河井各半,陰陽相成,可升可降,而使氣平者也。」[1]《本經逢原》也談到:「古人服藥必擇水火,故凡湯液多用新汲井華水,取天真之氣浮於水面也。宜文火煎成,候溫暖緩服之。」[2]

經方煎煮用到多種不同質的水,筆者整理了如下幾種水的性味和用法:

1、甘瀾水

《傷寒證治準繩》曰:甘瀾水,甘溫而性柔,故烹傷寒陰證等藥用之。[3]《傷寒論條辯》曰:甘瀾水者,操之而使其性抵於純,不令其得以助黨而長禍也。[4]《傷寒尋源》中煮以甘瀾水,取其力薄,不致助水也。[5]《傷寒論》中,用甘瀾水煎煮治療奔豚證的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以取其甘溫性柔,力薄而不助水氣之性。《醫學從眾錄》曰:「腎氣奔豚,治宜洩之制之。茯苓、桂枝通陽滲洩,保心氣以御水凌;甘草、大棗補土以制水泛;甘瀾水緩中而不留,入腎而不著,不助水邪,則奔豚臍悸之勢緩。」[6]

2、泉水

《醫學入門》泉水:味甘,平。無毒。主消渴反胃,熱痢熱淋,小便赤澀,兼洗漆瘡癰腫。[7]山巖泉水:性味甘平,洗腸滌暑,治霍亂轉筋。[8]《金匱要略》用來煎煮治療百合病的四個湯劑,方中均以百合為君藥,百合甘寒,能清氣分之熱,循證佐以他藥共同瀉熱救陰,病即向愈。四方均選用泉水煎藥,治百合病及誤治之證。泉水性寒,宜解熱悶煩渴,通利小便。劉渡舟對《金匱要略》第一篇中的泉水分別釋為「配泉水清熱利尿,導熱下行」、「引熱下行」、「養陰瀉熱」及「利小便洩虛熱」。對滑石代赭湯煎以泉水,《金匱要略輯義》注「以瀉陽而陰自調也」。由此可見,因泉水具趨於下行之性,而仲景巧用之,以使邪熱從小便而出,同時以其清熱養陰之性,來解百合病之煩熱。

3、清漿水

《本草綱目》清漿水:氣味,甘、酸,微溫,無毒。調中引氣,宣和強力,通關開胃止渴,霍亂洩利,消宿食。[9]《傷寒論》用於煎煮治療大病差後勞復者的枳實梔子豉湯。大病新愈,血氣未復,餘熱未盡,而強力作勞,餘熱之氣,因勞而外浮,餘熱復聚,熱郁胸膈,氣機痞塞,當有心中懊惱,胸膈痞滿,食少納呆等證,治宜清熱除煩,寬中行氣,故以枳實寬中行氣、梔子清熱除煩,豆豉以散熱透邪。蓋亦表裡之劑,而氣味輕薄,用清漿水煎藥取其性涼善走,調中開胃,解煩渴而化滯物,適宜於病後復發之體耳。

4、井華水

《飲食須知》井泥不食,慎之。凡井以黑鉛為底,能清水散結,人飲之無疾。入丹砂鎮之,令人多壽。平旦第一汲為井華水,取天一真氣浮於水面,煎滋陰劑及煉丹藥用。阿井水味甘鹹,氣清性重。[10]《藥性切用》井泉水:平旦新汲為井華水,療病宜人,有益陰清熱之功。[11]《金匱要略》用於煎煮治療中風歷節病的風引湯,其病機為陽熱內盛,風邪內動的證治,由於風熱內侵,陽熱熾盛,上擾於頭,氣血逆亂,故見頭面赤色、神志不清;氣血不行於四肢,故癱瘓;熱傷營血,無以滋養筋脈,熱盛煉液成痰則見驚癇。方用井華水煎煮,井華水氣味甘鹹,滋陰降火,解熱悶,除煩渴,通九竅,宜煎補陰之藥和痰火氣血藥,對於風邪內動的中風歷節病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湯劑是我國中醫藥應用最早、最廣泛的一種藥物劑型,也是發展最成熟、療效最穩定的劑型。清代徐靈胎撰寫的《醫學源流論》中談到:「蓋湯者,蕩也,其行速,其質輕,其力易過而不留在榮衛腸胃,煮其效更速。」[12]湯藥具有療效穩定、易吸收、起效迅速、制備條件廣泛等優點,是中醫治療疾病所用藥物的主要劑型之一,是我國古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經驗中總結的最行之有效的劑型。《千金要方》序:「凡古方治疾,全用湯法,百十之中未有一用散者……卒病賊邪,須湯以蕩滌。」[13]《聖濟經》:「湯液主治,本乎腠理,凡滌除邪氣者,用湯最宜。傷寒之治,多先用湯者以此。」[14]《傷寒論》中載有112個方劑,其中湯劑就有98個,可見仲景先師對湯劑的效果是非常認同的,至今,湯劑仍然是中醫藥治療最主要的形式。

湯劑的療效與其煎煮的過程密切相關,徐靈胎曰:「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時珍指出:」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又曰:「觀夫茶味之美惡,飯味之甘餳,皆繫於水火烹飪之得失,即可推矣。」可見,茶飯的烹飪,其水火的精良與否都會影響到味道的美誤,都是至關重要,更不用說用來治病救人的藥物,古人已認識到煎煮藥物選取優質、合適的水的重要性,在現代湯劑煎煮中,選取優質的水對療效的提升是無法忽視的。

作者:李婷

參考文獻:

[1]清.程杏軒.醫述16卷.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1117

[2]清.張璐.本經逢原.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卷一,1

[3]明.王肯堂.傷寒證治準繩.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09

[4]明.方有執.傷寒論條辯.16-18

[5]清.呂震名.傷寒尋源.1881.01

[6]清.陳念祖.醫學從眾錄.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38

[7]明.李梃.醫學入門,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5,157

[8][11]清.徐大椿.藥性切用,學苑出版社,2011.03

[9]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4.08

[10]元.賈銘.飲食須知.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4

[12]清.徐靈胎.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05,40

[13]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14]宋.趙佶.聖濟經,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182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