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特點 姜青枯病俗稱姜瘟或姜腐爛病。其症狀特點是:病株地上部葉片呈凋萎狀,缺光澤;莖基部變褐腐爛,有的僅殘留纖維。地下塊莖皮層變褐,內部姜肉變淡黃褐色,擠壓切口可見從維管束部位滲出白色乳狀液(菌膿,淘米水狀),此有別於由真菌引致的姜根腐敗病。擠壓切口或切薄片用夾玻片法對光觀察或鏡檢,可作為診斷本病的佐證。
病原及發病特點 病原為細菌,稱青枯假單胞桿狀細菌〔Pseudomonassolanaeearum(Smith)Smith〕。病菌在根莖內或隨病殘體遺落在土壤中越冬,帶病姜種是本病主要的初侵染源,並可借姜種調運而遠距離傳播。播種帶菌姜種長出的姜苗成為中心病株。田間近距離傳播主要借助灌溉水、流水、地下害蟲及雨水濺射來完成。細菌經由根莖傷口侵入,從薄壁組織進入維管束後迅速擴展,終致全株凋萎。高溫多濕特別是時晴時雨的天氣,土溫變化激烈最易誘發流行。植地連作、地勢低濕、土質粘重、中耕松土傷根多,或偏施過施氮肥,發病較重。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一般細肉姜比大肉姜較抗病。雙排細肉姜(或稱密輪細肉姜,廣州)、義烏首姜、臨平小型姜、新昌小型竹邊姜和浙江鐵桿青等品種較抗病;而單排大肉姜(或稱疏輪大肉姜,廣州)、金華元康姜、東陽大黃竹邊姜則較感病。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選用抗病高產良種。
2、無病地留種或精選健康種,單收單藏,貯窖做好消毒。
3、避免連作;選排水良好植地,高畦深溝栽培;增施石灰改良土壤酸性;合理間作或做好覆蓋。
4、下種前精選姜種,剔除可疑種塊。並抓好姜種消毒:用硫酸鏈黴素、新植黴素或卡那黴素500單位,浸種48小時;或77%可殺得(800~1 000倍液),或30%氧氯化銅懸浮劑(600~800倍液),浸種6小時。姜種切口蘸草木灰後下種。
5、按無病早防、見病早治的要求,及早淋藥預防控病。在姜苗出齊後,最遲於生長旺盛期前的「三馬杈」時期(具2個側枝)淋施5%硫酸銅,或5%漂白粉,或銅氨合劑5 00倍液,或7 2%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3 000~4 000倍液,或高錳酸鉀600倍液,或77%可殺得800倍液,或30%氧氯化銅600倍液,3~5次,隔7~15天1次,交替淋施,前密後疏。噴透淋足(每穴噴淋0.5~1千克)。除硫酸銅、漂白粉和銅氨液只能進行淋施外,其餘的藥液可噴淋結合。發現病株後在及時挖除並妥善處理的基礎上,繼續噴淋藥液封鎖發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