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優良品種
主要選用高產抗病新品種(塊莖底端鈍圓、莖部粗短),毛孔稀疏的日本脫毒北海道一號,秋冬采收的小塊莖即為下年大田用種。
二、科學選地佈局
建立無病繁殖田是控制短體線蟲病的前提。山藥耐旱怕漬,且塊莖入土較深。因此,連茬山藥第1年種植,須選擇地勢高燥、水系配套、肥沃疏鬆的沙質壤土。粘土、鹽鹼地及排水不良、地下水位較高的潮濕地帶不宜種植,要杜絕病殘體進入田間。土壤於冬前和早春各深翻1次,通常深翻以0.7--1m為宜;第2次及以後每年只需結合施肥淺翻1次,以40cm深為宜。有條件的地方利用開溝器深翻更好。冬凍春曬熟化培肥土壤。若深翻過淺或藏有硬垡,地下塊莖難以向下伸展,極易形成畸形,降低商品價值。通常畦寬3--4cm,堅持深溝高畦。
三、雙膜保溫催芽
山藥性喜溫暖,不耐霜凍,種苗於10℃左右即開始萌芽。通過早春雙膜保溫催芽,可以促其生長期提前,以利早熟高產。一般於2月底3月初選用無病小塊莖切成5--6cm小段,每段30--35g或者山藥苗取長15cm掰下留種。種苗先用50--55℃溫水浸泡10分鐘,結合用1000倍液的甲基異柳磷處理,再於切口處蘸上石灰粉,晾曬2--3天,待切口癒合後擇地勢高燥、背風向陽,且無短體線蟲病污染源的地方建床催芽。堅持先催種段後催「龍頭」,順向擺放,分開催芽。一般每床下種4--5層,一層種苗一層濕潤細砂,上鋪地膜後,再搭架蓋膜。待幼芽萌生1cm左右時即可在開過溝的地里拉線定距、順行栽植。
四、適期精細移栽
當5cm土層地溫穩定通過9--10℃時擇晴天移栽(長江、淮河流域可於4月上旬,北方適當推遲)。移栽前在開過溝的槽裡引線開溝,溝深8--10cm,株行距:日本長蕷一號為40cmx55cm,每667平方米栽3000--3500株為宜;本地品種為32cmx40cm,每667平方米栽4500--5500株為宜。通常催芽種段栽種後25天即可出苗,未催芽的需40--50天方可出苗。
五、注重苗前化除
一般於6月下旬或7月上旬進入多雨季節,此期雜草滋生,嚴重影響幼苗生長。因此草害偏重地區,可在栽後苗前趁雨後墒情較好時,每667平方米用48%氟樂靈乳油150--200mL兌水50kg,均勻噴灑地面。生長中後期結合中耕人工除草,力避草荒。
六、科學運籌肥水
山藥是耐肥作物,栽培上應以有機肥基肥為主。一般在第1次用開溝器(人工)開溝翻土後,每667平方米施腐熟餅肥150kg,優質腐熟人畜糞5000kg(無短體線蟲病污染源),硫酸鉀25kg,優質三元復合肥100kg,均勻撒在地表,淺翻入土2--3cm。齊苗後,搭架前後結合松土保墒,追施優質腐熟肥800kg/667平方米,兌水澆施。初茬地可在「小暑」前後,再施入人畜糞2000kg/667平方米,加施硫酸鉀20kg/667平方米,促塊莖生長。立秋前再結合葉面噴施0.3%--0.4%磷酸二氫鉀液2--3次,促使地下塊莖膨大。塊莖膨大期遇旱,可結合覆蓋麥糠草,勤澆水保濕(切忌大水漫灌),多雨季節及時排水,降濕防漬。
七、高架引蔓管理
山藥為短日照作物,積累養分需強光,且地上莖蔓生長約3cm,通常於籐苗長至20cm,即出苗後10--15天,選用2m以上的樹枝、剛柴等及時搭成人字形支架,每三行為一束,引蔓向上攀緣。有條件的每束架中再增插1根3m的支撐物,綁縛加固,以免倒伏。
八、因苗適度化學調控
為有效地抑制地上部分營養生長過盛,合理調節植株內光合產物的分配與運轉,待籐爬到架頂時(7月上旬)即應選用200x10(的負6次方)多效唑,每667平方米用15%可濕性粉劑50--60g,對水50kg,搶晴天對準植株生長點均勻噴施。若植株生長過旺,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2--3次,切忌重複噴灑;生長不良者忌用,以免營養體抑制過度,影響正常生長。
九、加強病蟲防治
山藥短體線蟲病(主要是種苗,尤以龍頭帶菌為主,靠土壤傳播)常以重茬及多雨年份發生嚴重。據試驗,連茬山藥於移栽前進行藥劑處理是控制其發生危害的又一重要途徑。新區所用種苗進行藥劑處理,栽前用600倍40%甲基異柳磷釋液浸泡種苗48小時,即使重茬連作4--5年,仍然不會發病或很少發病。多雨季節每隔7--10天噴灑1次800--1000倍50%退菌特或50%瑞毒霉液,連用2--3次。結合降濕,及時防治炭疽病與褐斑病。
十、適時精心收穫
霜降到翌年發芽之前,均可刨收。因其簡化栽培、連茬無需每年深翻,因此在收穫時要注意搗碎深層土垡。
山藥種苗於11月中旬進行挖窯冬貯。貯前剔除破損者,用100倍50%多菌靈液蘸根殺菌、晾乾後用少量沙土堆藏、室溫控制在0℃以上,以利保溫防凍、護苗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