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從正風病證治思想探討

張從正乃金元時代崛起的四大家之一。臨證治病主張以汗吐下法攻邪,而為攻下派之代表。所謂風病風症,一指外風致病,有惡風、發熱、汗出、腫、痛、癢、痺、口眼歪斜等症;一指內風,如眩暈、昏厥、目竄、抽搐、震顫、麻木、偏癱等證候。張從正對於風病風症的治療,亦能體現攻邪的學術思想。嘗謂「屢用汗下吐三法……愈此風病,莫知其數」(《儒門事親·卷一·指風痺痿厥近世差玄說》,寧波汲綆齋書局,宣統庚戍石印,下引此書同此版,只注卷目),即說明他運用汗吐下法治療風病的效果。繼承和發揚這一寶貴經驗,對於指導風病風症治療具有積極意義。今就筆者管見,論述如次。

  風病風證 明辨外內

張從正認為六淫風邪乘人體正氣之虛而侵入,所謂「真氣內弱,風邪襲之」,凡風自外來者「結搏皮膚之間,藏於經絡之內」,是為風邪在表。其有自內而生者,則皆為肝木化風。故說:「夫風之為狀,善行而數變。《內經》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掉搖眩運,非風木之象乎?迂曲勁直,非風木之象乎?手足掣戰,斜目歪口,筋急攣搐,瘛疭驚癇,發作無時,角弓反張,甚則吐沫,或泣或歌,喜怒失常,頓僵暴僕,昏不知人,茲又非風木之象乎?故善行而數變者,皆是厥陰肝之用也」(《指風痺痿厥近世差玄說》)。而肝木變動生風,原由心火克金,金不制木,所謂「肝木所以自盛而至此者,非獨風為然,蓋肺金為火所制,不能勝木故也」(引同上),臨床多見風火,風痰實證。

  汗吐下法 治療風病

張從正說:「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由內而生,皆邪氣也。邪氣加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卷二·汗下吐三法該盡治病詮》)。風病或因外風襲入,或由肝木所生,皆為邪氣致病。因此,治必攻邪,這就為風病風證用汗吐下三法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

1.汗法治風病 張從正說:「風……入於皮膚之間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發汗」(《卷二·凡在表皆可汗式》)。其證如「發熱疼痛走注,麻木不仁,及四肢腫癢拘攣,可汗而出之」(《卷二·汗下吐三法該盡治病詮》)。所謂「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甘草(緩),以甘緩之,以辛散之」,常用方劑如防風通聖散、天麻散、防風湯、祛風湯、小續命湯、消風散、排風湯(《卷十·風治法》)等。然張氏所用汗法,非單指解表發汗輕揚祛風之劑。他說:「灸、蒸、薰、渫、洗、熨、烙、針刺、砭射、導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卷二·汗下吐三法該盡治病詮》)。如「所謂導引而汗者,華元化之虎鹿熊猴鳥五禽之戲,使汗出如傅粉,百疾皆愈。所謂熏漬而汗者,如張苗治陳廩秋,燒地布桃葉蒸之,大汗立愈。又如許胤宗治許太后感風不能言,作防風湯數斛,置於床下,氣如煙霧,如其言遂愈」(《卷二·凡在表皆可汗式》),所以,除服藥之外,灸刺熏洗等法都可以發汗,故皆錄屬於汗法之中,亦能達到祛除風邪的目的。《卷六·面腫風》案:「南鄉陳君俞將赴秋試,頭項遍腫連一目,狀若半壺,其脈洪大。戴陽出視。《內經》:面腫者風。此風乘陽明經也。陽明氣血俱多,風腫宜汗,乃與通聖散入生薑、蔥根、豆豉,同煎一大盞服之。微汗,次日以草莖鼻中大出血,立消。」服藥得微汗無大汗,風未盡除,乃用刺法。血汗同源,刺鼻出血視為續與汗劑,故能愈面腫風。所謂「血汗俱蕩,豈不妙哉」(《卷十一·風論》)。即為靈活運用汗法之例。

2.吐法治風病 張從正指出,用吐法治療風病風症古已有之。如「《萬全方》以郁金散吐頭痛、眩運、頭風、噁心、沐浴風;近代《普濟方》以吐風散、追風散吐口噤不開,不省人事……《孫尚方》以三聖散吐發狂;《神驗方》吐舌不正」(《卷二·凡在上皆可吐式》)。所以他認為「風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湧而出之」(《汗下吐三法該盡治病詮》)。況且內風之證,肝木所主,每夾風痰,而「《內經》中明有此法,五郁中,木郁達之,吐之令其條達也」(《卷一·指風痺痿厥近世差玄說》)。如風癇病發,可用葶藶苦酒湯吐之;中風閉亂,牙關緊閉,可用三聖散鼻內灌之,吐出涎,口自開也;小兒急驚搐搦,用吐涎散吐之;頭風眩運,手足麻可用獨聖散吐之等等,以解風症之急。然「湧吐之藥,或丸或散,中病即止,不必盡劑,過則傷人」(《 卷二·凡在上者皆可吐式》)。是以上述風病在使用吐劑後,證情緩解,張氏隨即轉用它法續治。如「頭痛昏眩,皆因浴發而得之,即為首風。此因風邪在於胸中,熱甚化而為痰,風之所致也,可以茶調散吐之。吐訖,次用藏用丸下之,後可服烏荊丸」(《卷十一·風論》)。吐後,再汗,再下,或祛風,或清熱,或重鎮,皆視病情定奪。張氏說,他用吐法,「過則能止,少則能加,一吐之中,變態無窮,屢用屢驗,以至不疑」(《卷二·凡在上皆可吐式》)。其運用之嫻熟,投劑有分寸,故用以治風病,效果亦無容置疑。

3.下法治風病 張從正說:「凡風病之人,其脈狀如弓弦而有力,豈敢以熱藥投之,更增其勢哉」(《卷一·指風痺痿厥近世差玄說》)。如此內風,風火交熾,他主張瀉火攻下,火去風熄。如謂一口眼歪斜患者,「予脈其兩手,急數如弦之張甚,力而實。其人齒壯氣充……蓋風火交勝,余調承氣湯六兩,以水四升,煎作三升,分四服,令稍熱啜之,前後約瀉四、五十行,去一兩盆;次以苦劑投之,解毒數服,以升降水火,不旬日而愈。《脈訣》云:熱則生風……亦風火素盛而然也」(《卷二·證口眼歪斜是經非竅辯》)。可見清瀉腑熱,能去經絡風病。

又如一人患目腫經年不瘥,更加頭痛,診為頭風。「此乃足厥陰肝之經,手少陰心之經,兼五臟俱有火熱也。可先用通解丸通利大小便,大黃越桃飲之治肝熱者,羌活決明散服之,大有神效驗矣」(《卷十一·風論》)。此乃瀉心肝火熱,以愈頭目風病。

張從正在使用下法的過程中,常視證情而配用它法。如一貧者病破傷風抽搐,牙關緊急,角弓反張,口噤不能進藥,乃用大黃、甘遂、牽牛、硝石等煎湯鼻飼之,「良久上湧下洩,吐且三、四升,下一、二十行,風搐立止,肢體柔和。旦已自能起。口雖開,尚未能言。予又以桂枝麻黃湯三兩作一服,使啜之,汗出周匝如洗,不三日而痊」(《卷二·凡在表皆可汗式》)。張仲景以大承氣湯治療痙病,此案先下後汗,兩法投之以攻邪,實為善治風病者。

結語:張從正認為風邪外入而為風病者,可以汗法速去之,凡熏蒸導引砭射等法皆可發汗,故都有祛風作用。內風多為風痰、風火實證。風邪在上,可用吐法;火實生風,可用下法。祛逐邪氣,推陳致新,內風可平。余於臨床體會,在中風閉證病人及早使用下法,可以救逆,較快緩解症狀,促進病情早日康復。張氏運用汗吐下三法治療風病風症得心應手,於邪實者相宜;若正氣不足,陰陽乖逆,血虛生風,肝陽化風者,究宜慎用,擇善而從,始能得張氏學術精髓。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